重振昔日繁华 老投资商盼新措施
梁叔是湛江饮食界的老行家,1985年就在霞山区文明路开起小酒家,生意一直不错。1993年龙海天旅游区成立后,投资东海岛热情高涨,梁叔也想把生意拓展到那里去。两年后,他紧随开发大潮,在旅游区内买下一块地计划做餐饮。当时开发区政府十分支持企业投资开发东海岛,进驻旅游区的酒店、宾馆不少于30家,卡拉ok等娱乐场所一应俱全。
1997年,梁叔的广味美食城开业,随着东海岛旅游业升温,他的生意也赚得盆满钵满。每逢周五晚上至周日中午这段黄金时间,龙海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他的店里根本订不到位子。凭着经营有方和周到的服务,在东海岛还享有“食在广味”的口碑,很多老顾客都认准了这个招牌去光顾。可惜,这样的好光景只维持了大概3年就渐渐消失了。
在97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大经济热度冷却,加上旅游区配套和管理止步不前,龙海天在人声鼎沸的外衣之下也渐显颓势。客流减少,优秀的管理人员、厨师也弃之而去。梁叔的餐馆原打下四层的基础,后来只敢建起一层。事实证明他的考虑是正确的。千禧年之后,很多企业经营跟不上,纷纷收兵不再投资扩建了。时至今日,当年的酒店和餐馆现在还开门营业的仅剩下两三家老字号,其它均挂着招牌不做生意。
美食城离海边较远,许多游客更愿意到海边的大排档就近用餐。今年五一假期,店里的生意依然不如人意。头一天晚饭时间仅有两三桌人就餐,也没有接到团体订座。“生意下滑,门可罗雀,负担很重,现状就是如此”,梁叔无奈地说。
得知钢铁、石化等大项目要进驻东海岛的消息后,梁叔感到有一丝希望。但同时,他认为仅有项目的拉动是不足的,龙海天的发展更需要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他看来,阻碍龙海天旅游业发展有几大因素,首先是农民的阻挠。当年进来投资的企业80%都没有办下土地证,而征地开发中政府欠下农民的补偿款,后遗症就是农民吵着要回土地。
再者就是缺乏旅游项目。龙海天的重头戏是“玩海”。十几年前,沿海旅游是比较新鲜时髦的东西,有条件的人都会来这里“赶时髦”。但是现在可以玩海的地方多了,如果龙海天没有推出新的点子、新的娱乐设施,总让人们在海边自娱自乐,怎么把其他地方的游客吸引过来?特别是龙海天受天气制约,一到雨天就没办法下海了。如果在这里建咸水浴场、温泉浴场,无论天气好坏,游客都可以来游玩消费。“我们有地方、有温泉、水质好,现在都白白给浪费了”,梁叔叹息道。
除此之外,交通、治安、卫生、绿化等配套的环境也要跟上。自从龙海天人气衰减后,附近的治安也渐渐变差。夜晚的海边黑乎乎静悄悄,偶尔有些村民在喝酒闹事,别说游客不敢晚上外出,就连梁叔这样在岛上生活的人也不敢到海边去。许多游客反映,龙海天的房价比市区还贵,但是服务却与价格不符。
外地人看中湛江的海鲜、空气,而龙海天没有坐地起价、敲诈游客的现象,所以龙海天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附近省市一些旅游区,其实自然条件比不上龙海天,但是他们除了引进优秀的项目外,配套也做得很好,更多地为客人着想和服务。近一年,开发区旅游局投入人力物力,安全工作很有成效,从2011年到现在保持“零事故”。梁叔希望,政府部门也能在其他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重振龙海天。
链接:忆往昔 龙海天曾是防护林环抱的渔场
假日的龙海天,人影涌动。热闹的海岸旁,救生员吴那裕在人群中穿行,不时眺望着海边。对他而言,眼前的这片土地承载了数十年的记忆。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他,对龙海天有着一种难舍的乡土情结。
吴那裕告诉记者,开发前的龙海天如同一个世外桃源——茂密的树林像一道屏风,隔绝了沙滩和外界。高低起伏的沙丘上,杂草丛生,岸边偶尔会有海上漂来的杂物。由于进滩道路狭窄,容不下车辆行驶,因此龙海天鲜有外人踪迹。那时龙海天的水质和现在差别不大,只是那时候水中鱼虾非常多,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了当地村民的捕鱼场。
在到龙海天旅游度假区打工以前,吴那裕一直以捕鱼为业。和不少村民一样,早在年幼时吴那裕就常常和父亲到这里捕鱼。每逢家中的大人出海时,村中的孩子们总会乐此不疲跟在大人们的身后。尽管从附近村子来到龙海天要花上一个多小时,而且路况不算好,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孩子们的积极性。
长大以后,吴那裕像父亲那样成为了一名渔民。每逢风轻浪缓的日子,他都会与乡邻一起来捕鱼,“一般一个人一天下来能收获几十斤鱼虾,收成好的时候就拿到东山、东简市场卖,收成一般就拿回家里煮着吃。每年五六月份鱼虾数量最常多,有时候早晚都会来一次,一天下来几个人能捕获近300斤的鱼虾。”
和吴那裕相似,今年63岁的吴叔此前也是当地的一名渔民。对于当时村民们捕鱼的场景,吴叔历历在目,他描述说:“最热闹时海上拉了二三十张大渔网,一直铺离岸边有几公里远。”
(文/麦彩霞 肖胤 刘稳 卢志民 刘兵 见习记者 林宇云 伍江 邓耀瑞 图/孙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