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该不该救?
“政府已经是骑虎难下”。“应该相信,赛维不会倒闭”,两家央企或接盘。
2011年,在光伏产业最困难的时期,赛维在南昌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工人上访,南昌市政府只好拨款代为垫付工人工资。
自赛维陷入危机以来,公司所在地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帮扶和救济措施已经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乃至质疑:政府究竟应不应该动用公权力强行介入拯救一个民营企业?
“南昌市政府心里是谨慎的,其实是走一步看一步。”南昌市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心里是有些担心的,所有涉及赛维的事项,都要向市里主要领导汇报。“项目能不能做,政府要不要帮,南昌市政府方面已经比较谨慎。万一政府帮忙渡过了难关,迎来一片艳阳天,那时候,政府会被认为是对的。相反,政府则会被千夫所指。”
不过现在,新余市政府已经是“千夫所指”了,媒体轮番轰炸指责其为赛维债务“财政兜底”。
新余市政府的一位主要官员极力否认了“财政兜底”说,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政府财政只是为其债务提供担保,而且是在赛维提供资产抵押的情况下,这怎么能叫财政兜底呢?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救,政府不可能拿钱来救它,只是在生产要素方面为它做协调和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往前走。”
“当然,这也说明新余市的投资环境好,政府愿意为企业提供帮助,为企业做大做强无私奉献。”这位官员坚定地认为,光伏产业是朝阳产业,新余市发展光伏产业的方向是正确的。
“如果按照市场规律,政府确实不应该陷入这么深来帮它,但政府已经是骑虎难下。”在上述参与协调会的企业负责人看来,“如果赛维真的垮掉,那麻烦就大了,所有的债务以及所有的社会矛盾,将全部扔给政府。这将使政府难以承受。”
“那样影响太大了,没有哪家银行能够承受。如果让这么多家银行出这么大的事情,江西的金融生态环境就要上黑名单了。然而,若要救它,政府就要付出代价,甚至要违背原则。”上述知情人士说,“现在逼得政府从财政专门拿钱出来偿还银行的贷款。”
所谓“财政拿钱”,指的是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专门成立的针对赛维债务的发展稳定基金。该笔高达20亿的基金成为到期借款偿还的主要资金来源。
根据当前缓解债务危机的思路:政府从“稳定发展基金”拿钱,偿还到期银行贷款和信托贷款等。银行在10天之内,必须要放贷,并且不能压贷,银行贷出的钱再及时填充“稳定发展基金”。如此循环,缓解到期债务压力,以时间换空间,等待市场的好转或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出台。
与此同时,江西省政府层面也正在努力牵线搭桥,帮助新余市政府与央企对接,洽谈并购重组事宜。
“应该相信,赛维不会倒闭。很多工作已经在积极进行中,只是现在不方便透露更多。”新余市一位政府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该市的主要官员已经数次赴京洽谈,并且,与两家央企的对接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中国经济周刊》同时从另一知情人士处获知,赛维这个摊子或将由中国建材集团、中国环保节能集团两家央企接盘。但此消息未得到官方确认。
此前,曾传出消息称,江西省有意让江西煤炭集团和江西铜业集团接盘赛维,收购它的股份,但二者皆无此意。上述知情人士说,“无论是江西煤炭还是江西铜业都不可能接盘,在一个陌生的领域,面对陌生的技术、陌生的管理、陌生的市场,他们并不擅长。更何况,现在的赛维深陷巨大的债务黑洞,光伏产业又身处寒冬。”
光伏“冲动”背后
新余的老百姓并不欢迎赛维,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敌意。“我们都希望它垮掉。”
新余,一个人口不过百来万的城市,在长期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却创造了经济上的“新余现象”:GDP连续7年保持15%以上增长,人均GDP过万美金,其工业化率达到67%,城镇化率达到63.9%,遥遥领先于整个江西省。
钢铁、新能源、新材料,构成了新余市的三大支柱产业。江西省确定的3个千亿产业工程,新余有其二。
作为千亿产业工程之一的新能源光伏产业,为新余市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贡献巨大。以2011年为例,赛维上缴税收13.6亿元,成为新余市财政贡献第一大户。围绕着赛维,大批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新余形成了大规模的光伏产业集群。2011年,整个产业增加值达120.16亿元,增长28.8%,占工业的比重为33.9%,贡献率为49.6%,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新余的另一主导产业钢铁。赛维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和全省第二大纳税企业。
这种大项目大产业所带来的巨大效应,极大地刺激了其他兄弟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南昌。后来,赛维在南昌的项目被列入了省级重点项目,被大力扶持发展,至赛维陷入危机,发展的冲动戛然而止。
不只是在江西,过去几年,因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光伏产业项目、光伏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园区在全国的许多地方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新疆、江西、青海等省份出台的光伏产业规划或新能源产业规划涉及总投资超过1.5万亿。
光伏巨头成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在各地享受礼遇和优惠政策。以赛维为例,从新余到南昌再到安徽、内蒙古,政府都给它提供了诸多优越条件。
2005年,新余市政府为引入赛维可谓不惜血本:支持赛维2亿流动资金,24小时供电。
之后的每年,新余市政府还以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大金额的补贴和优惠,以至于新余人抱怨:除了一个GDP数字,新余在赛维身上基本没获得什么好处。
与政府的态度截然相反,新余的老百姓并不欢迎赛维,甚至充满敌意。“我们都希望它垮掉。”在街上,随机采访的对象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个企业的存在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
“污染?不是很严重,而是相当严重。”很少有人能说出,是什么污染以及污染了什么,但所有人都对此深信不疑。
2010年10月,新余市一家化工厂突然发生化学物质泄漏,在当地引起了恐慌,人们开始就认定,这是赛维发生了泄漏。虽然发生泄漏的是当地的一家化工厂,新余市政府也发布公告辟谣,但老百姓不相信,认为那只是一个挡箭牌。
因为对污染的恐惧,赛维所在的高新区房价近年一路下滑,每平方米从原来的两三千降到了1800~1900元/平方米,还是很不好卖。
彭小峰不怕赛维没钱?
“公司没钱,彭小峰个人肯定是有钱的。”
但不可否认,有这样一批人靠着赛维确实发达了,尤其是早期跟它做生意的那些人,一开始都赚了钱。胡宪明的同乡李新军即是其中一位。
李新军是土建工程老板,在过去的数年里,承接了不少赛维的基建工程。
2008年前,赛维的工程付款均很及时,李新军实打实地赚了不少真金白银。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东拼西凑了几十万,开着摩托车给赛维建厂房,变成了几年后开着韩国现代回来的老板。
2009年,李新军对胡宪明说,准备换辆奥迪。隔年,胡问,你的奥迪呢,还不开来溜达溜达?李说,“没结到账。”2011年,胡又问,你的奥迪还没买啊?李说,“都快倾家荡产了,还没结到账。”
李新军说,2010年以后,工程付款就很艰难了。截至目前,赛维欠李的工程款接近千万。
像李新军这样承接赛维基建工程的许多小老板都栽了进去。“少则百八十万,多的数以千万计。不过,供货商被拖欠的钱比我们多多了。”
因为欠债太多,当地一度盛传,赛维的董事长彭小峰被很多人拦着围攻,挨了打。
李新军澄清说,他们并没有打到他。6月底,多次上访之后,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几十个被拖欠工程款的包工头、农民工与彭小峰坐下来谈判协商,“几十个人围着他不让他走,大家都很激动,闹了起来,当时很多警察在场,几个农民工都被打了。”
李新军说,当天,彭小峰表现得有诚意,但就是没钱。“赛维确实是没钱了。但公司没钱,彭小峰个人肯定是有钱的。”
据李新军说,赛维的负责人劝他们说,赛维已经就是这个样子了,如果你们再闹下去,对大家都没好处。“彭小峰大不了破产走人,他的个人资产几代人都吃不完的,倒霉的只能是你们。”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得知,彭小峰个人及家族资产除了赛维LDK的股份之外,还有赖以发家的柳新实业以及他在2008年以“个人、家族名义”投资的BestSolar公司。BestSolar在开曼群岛注册,性质为外商独资企业,法人代表为周山,即彭小峰之妻。
彭小峰的父亲彭正祥在新余也很活跃。“老头子相当精明,牛气烘烘的。”李新军透露,他们在赛维承包基建工程项目,必须通过彭小峰父亲挂靠的建筑公司,并上交给他2%的管理费。
而据胡宪明称,彭正祥还涉足了新余市的房地产开发领域。根据工商资料显示,彭正祥担任新余流星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该房地产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注册资本为800万元人民币。
胡宪明透露,位于新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旁的半岛华府一期楼盘正是彭正祥开发的。胡承包了他的部分建筑工程。但因为卖得不好,彭正祥还欠着他100多万工程款。“二期项目的地,他转手卖了4000万。”
此外,据熟悉彭小峰的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彭的子女居住在香港的半山豪宅,与李嘉诚等富豪为邻。
这让李新军们很不平衡,也因此变得不那么理性,各种猜测和传言在当地盛行,例如,彭通过错综复杂的关联公司及交易关系将巨额资产转移到了国外,这种传言虽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却有相当的市场。
无论如何,在欠款没要回之前,李新军们是最不希望赛维垮掉的。
(应采访者要求,胡宪明、李新军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