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满足富士康用工需求”
富士康淮安工厂的大门口,一位中年妇女骑着电瓶车在招工。她说,上级给了村里任务,她所在的徐扬村被下达了招聘30人到富士康上班的指标。据她透露,不光是徐扬村,附近其他村都被上级下达了指标,于是每天在富士康门口拉人、招人成了她的工作。
这背后,是淮安市政府系统从上到下“动员式”地在为富士康服务。淮安市政府还曾经专门设立机构来解决富士康的招工问题。
资料显示,2009年10月,淮安召开“市政府富士康招工服务工作会议”,以“动员各级政府齐心协力,努力满足富士康的用工需求”。会议提出,富士康的招工难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处理不好,将直接损害我市的投资形象”。会上要求“市政府成立招工服务办公室,并作为常设机构,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脱产办公。各县区都要尽快建立服务大企业招工领导小组,成立专门机构,切实推动本地区招工工作开展”。
该报道透露的数据是:“一年来,市高职校先后组织十余批、1500余名学生进富士康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稳定率在90%以上,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
“万千宠爱”系于一身
当地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富士康的入驻对这个苏北欠发达地区意义重大。在富士康进驻前的2006年,淮安市的GDP为651亿元,财政总收入92.9亿元。2007年富士康一期工程投产,其他台资企业涌入,到了2008年,淮安GDP跃升到910亿元,财政总收入170.5亿元,财政收入几乎达到3年前的两倍之多。到了2011年,淮安市的GDP已达1315亿元,财政总收入310亿元。
从2006年开始,“富士康”三个字在淮安市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中不断出现。2010年,该市政府的工作报告提及“富士康(淮安公司)销售突破60亿元”,而今年,其目标是实现销售额160亿元。同时,今年淮安市在财政总收入上的目标是要达到407.8亿元,为富士康进驻之前的4倍。
招工之外,地方政府也全面动用行政资源帮助富士康这家巨型企业。例如,2006年富士康准备建厂时,淮安对涉及该项目的319户民宅进行拆迁,仅用了1个月;审批方面,淮安工厂项目也享受到了富士康在大陆投资所遇到的“第一速度”:省建设厅半天、发改委一天、外经贸局半天……环保审批通常是耗时最多的一项,因为要组织多次专家论证,再对环评申报报告作细致修改。但江苏省“特事特办”,仅用18天便审批完毕该项目。
职校生富士康“实习”并不鲜见
淮安的现象在富士康投资的其他省份亦有出现。2010年9月,河南省政府下发《省扶贫办关于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我省贫困地区招聘培训员工工作的通知》,以扶贫的名义把为富士康招工的任务下达给各地方政府,该文件要求当年9、10两个月内为富士康完成招工人数2万人,招募对象主要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及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
今年3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郭于华和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潘毅牵头发起,北大、清华、香港理工大学等20所高校100多名师生参与的大型调研组发布题为《富士康,你改过自新了吗?》的调研报告。
参与上述调研的师生走访了富士康在全国的19个厂区,做了500多个访谈案例和2409份问卷访谈。报告列举的问题就包括:一些地方政府滥用公共资源、以行政命令手段为富士康解决劳动力供应问题,助推职业学校沦为职业中介,造成了严重的违规使用学生工现象。
以实习之名滥用学生工,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要求实习生与未成年工人进行高强度、超时限的劳动,损害了学生工的合法权益。
报告称,富士康在大陆的急速扩张,既是为满足其生产扩大之需,亦是降低生产成本之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富士康这样的巨无霸型企业落地所带来的巨额投资、GDP增长和就业规模,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此背景下,亲资本的政策导向也就成为发展的题中之义,这种亲资本的导向不仅体现在土地、厂房、税收、海关等方面的优惠上,在制造型企业用工荒的背景下,亦体现在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为富士康招募工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