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语录: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利用我的发明创造帮老百姓擦汗、为他们解忧,这也是我最幸福的事。
23日,徐闻和安镇下尾仔村的农民邓尾又给农民兄弟带来一个好消息,继去年制造香蕉树粉碎还田机获得国家专利后(本报曾报道),今年他又制造了一种多功能旋转式地下根茎切碎机,再次获得国家专利。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书记高锦合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该两项发明极大提高了生产力,降低劳动成本,为农民香蕉园清理实现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展示:两大农械发明都有“好身手”
当天上午11点,邓尾亲自上阵演示。他将香蕉树粉碎还田机缓缓地开进香蕉地,机器所到之处,前方的香蕉树排排卧倒,后方的紧随着被绞碎,30分钟后,整个蕉园被夷成了平地。在隔壁的蕉园里,根茎切碎机同时开启,随着机器的前进、旋转,埋在地底下的香蕉根茎被连根拔起,根茎被绞碎。
邓尾介绍说,根茎切碎机花了3年多的时间研究,先后做了30多次试验;香蕉粉碎还田机花了8年的时间研究,先后做了100多次试验。“这两个机器就像是两夫妻,相互配合,一个除去香蕉的枝干,一个除去香蕉的根茎。”邓尾说,8亩香蕉地的根茎用根茎切碎机一小时就能清理完毕。
农民:清理香蕉园有了“好帮手”
农民邓法说:“这是我目前见过清除香蕉园地最好用的农械。”去年5月,他购入了一台香蕉粉碎还田机,现在经常被农民邀请到其他地方帮忙锄地,如香蕉地、菠萝地等。“一个月保证15天以上有活干。”他高兴地说,这个发明不仅让农民受益,他也可以靠这个机器赚钱了。
“这两项发明是农民的佳音,以前还没有机器的时候,只能依靠锄头、犁头等工具,五六个人要花一天时间才能全部除去一亩的香蕉头。”在一旁观看的村民纷纷发出感叹,并期待邓尾多一些这类发明,为农民造福。
邓尾说:“这两项发明为农民节省了劳力物力,以前锄掉一亩地,要花500多元的成本,用我发明的机器,可以省掉一半的钱。同时可解决耙掉香蕉园遗留下来的系列问题。一来枝干被直接打碎在田地,可做肥料。二来如果田地中遗留香蕉根茎,只要根茎切碎机碾过,会把根茎绞散,直接可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
变化:创造发明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发展
在10年前,邓尾的发明场地只是一个头顶几片瓦的小院子,只有几套简单的加工设备。邓尾说道,10年后的今天,发明场地扩大到160平方米, “政府扶持了六万元,帮忙配齐了一整套设备,如动平衡机、切割机等,小院子也有红砖铁棚,不怕风吹雨淋了。”
“社会的变化,给我的创造发明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邓尾说,以前模型都是用剪纸方法做成,然后骑单车到25公里外的地方找人做模子。如今,他通过看书学习,不仅掌握了计算公式,他还直接绘制图纸。“现在我也用上了电脑网络,还学会了五笔打字,通过网络与外界沟通。如今发图纸都是用电脑,发个邮件,上个QQ,非常方便。”
挑战:发明创造不停步
邓尾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读小学四年级时便辍学在家帮家里干农活,对老百姓的劳动强度深有体会。他从小痴迷于农械,讲起发明的初衷,邓尾说:“7年前,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能不能改进农械,来减轻农民的工作负担呢?”
见到蕉农清园时遇到的困难,当了几十年农民的邓尾开始挑战这个难题。他说:“现在我正在研发菠萝种植机,预计明年会能投入使用。我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利用我的发明创造帮老百姓擦汗、为他们解忧,这也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
期望:发明专利别束之高阁
湛江市科技局副局长陈祥胜说,邓尾自主研发获得两个专利,并把专利转化成产品,一个(香蕉树粉碎还田机)已经在小范围推广,另一个专利产品已进行了展示,这是对生产实践中技术难题的突破,体现出该领域旺盛的生命力。“2011年,我市有1000多个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几百个,但大多数束之高阁,专利转化成生产实践的少。邓尾的创造发明体现了科技要创新,技术产品不一定要在研究室完成,而应是在一线基层,做普及型、受农民欢迎的科技产品。”陈祥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