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偏安一隅的贫困乡村——徐闻县新寮镇新丰村,在我市的“扶贫双到”春风吹拂下,由昔日落后贫穷的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初具规模的水产养殖集群地。村民们通过股份分红,口袋日益殷实,村容村貌出现翻天覆地变化。
十八大召开前夕,记者一行赶到该村,耳闻目睹小渔村巨变历程。
村民富了
新寮镇有着海水养殖的传统,但在该镇新丰村曾流传着 “养虾等于赌博” 的说法。
由于缺乏技术保障,两年前,当地人渐渐对养虾失去了信心,虾塘鱼塘也处于撂荒状态。而让该村村民冯扬重拾养虾信心的是驻村扶贫工作组送来的先进养虾技术。
一开始,冯扬跟村里的大多数人一样,对养虾心存顾虑。在一次扶贫单位组织的培训课上,听了一位养虾专家的讲座后,冯扬茅塞顿开,并在扶贫单位的支持下拿到5000元的启动资金,重新开始了养虾路。
两年来,冯扬养6亩虾净赚了12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又花了4800元,从扶贫项目虾苗场买进了40万尾的虾苗。对于未来的养虾前景,冯扬满怀信心。
随着养虾市场行情看好,现在村里群众大都重操养虾旧业。
新丰村是地地道道的贫困村,用当地群众的话来说是穷得“响叮当”。去年底,冯扬一家四口,告别了住了十几年的茅草房,住上了两层的小洋房。只见这两层崭新的小洋房内电视、电磁炉、风扇等电器一应俱全。“我都60多岁了,真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子。”在虾塘忙完一天活的冯扬乐呵呵地说。
其实,冯扬的房子是“被建”的。去年,在驻村工作组催促下,拿到1.5万元补助的冯扬,一咬牙借了十来万元盖起了房子。现在,冯扬建房子欠下的债也已还清。
华丽“变身”
“我们不需要你们来扶贫。”“年年扶年年穷!”这是当时湛江工行挂点扶贫新丰村时的工作局面。
万事开头难。军人出身的湛江工行驻村工作组组长陈斟深谙其中道理。他觉得贫困户缺的不是钱,而是信心、技术和市场。但要做好扶贫工作,还要改变他们固有的落后观念。
“我们不要扶贫队来扶贫,越扶越穷,瞎折腾什么!”过去,曾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反对扶贫工作队的邓才进,如今也包塘养起了虾,成了脱贫致富积极分子。
陈斟坦言,刚开始接手扶贫工作的时候,他也感觉心里没底。扶贫要先扶志,要解决贫困的问题,就得要与落后的思想做斗争。
新丰村有海水养殖的传统,海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沿海滩涂多,驻村工作组敲定了一条以兴建虾苗孵化场、养殖对虾的产业化脱贫的路子。
“以前养虾失败关键是虾苗和养殖技术不过关,成活率很低,此外就是没有形成产业集群。”驻村干部王春荣说:“考虑到新丰村有着养虾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摸索出了一条以海水养殖业为特色的产业化经济发展路子。”
养虾,信心是关键。一开始,驻村工作组为了鼓励大家养虾,连续开了三次大型养虾动员大会,平时积极走家串户,帮助贫困户恢复信心。与此同时,他们还为该村建成了一个虾苗场,并引进10家虾苗场、一家养虾场及一家冰场。
新丰村昔日这个小渔村,初步形成了以海水养殖为主的产业集群。
目前,新丰村有72户养虾专业户,其中一半以上是贫困户,总面积近430亩。
入股分红
采访中,只见前来虾苗场买虾苗的农用三轮车络绎不绝。“虾苗场客源很稳定,本地、阳江、广西等地都有客人来买虾苗。每天都有十来辆车等着装虾苗。考虑到这是个扶贫项目,我们对前来购买虾苗的贫困户也给予一定优惠。”虾苗场负责人说。
去年,投资近143万的虾苗场建成后,106户贫困户成为了虾苗场的大股东,占股60%,村委会占股10%,企业占股30%——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但是随着虾苗场效益日益明显,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贫困户对虾苗场的账目不清楚,容易产生信任危机。为此,扶贫工作组放出风声,说虾苗场要招投标承包给私人经营。村干部眼看时机成熟,便整理了一份公告正式招投标,价高者以及村民推崇的人竞得。按照合同的协议,今年虾苗场的租金高达50万,明年开始每年租金为10万元,合同期为19年。
“通过转变经营方式,今年每户贫困户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分红,村民多了一笔稳定的收益,不需要承担经营风险,也高于去年底每户1300元的分红。” 驻村工作组组长陈斟说,“只要签好合同,虾苗场交给私人老板经营更能催生赚钱积极性。
“村里过去的集体经济仅几百元,去年村里拿到16.6万元的集体收入。”村干部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