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闻新供销天润直营连锁店的平价放心粮油吸引市民选购。简陈明 摄
从一个几乎全面放弃农资市场,变为重新占领农资市场的企业,徐闻县供销社只用了两年。
从一个靠卖地皮收租金发工资,变成靠经营取得收入工资额翻3倍的企业,徐闻县供销社仅用了两年。
从一个负债度日转变为经营性收入500多万元的企业,徐闻县供销社奋斗了两年……
如今,“徐闻供销”成了一张正能量的名片。是什么灵丹妙药救活了“徐闻供销”这个濒临死火的“系统式”企业?又是什么回天法术让这个没钱发工资买“社保”的企业东山再起?
让我们走进这间年过半百的老企业,寻找“徐闻供销” 起死回生的秘方……
谁能搞活企业谁就做当家人
2010年7月,徐闻县供销社调整领导班子,在徐闻财政工作的邹盈被调任徐闻县供销社主任。
邹盈刚到任,就到徐闻供销社属下的12个基层供销社和11个公司摸家底,他发现,全社有6个公司是没有经营业务的“空壳公司”,有2个基层社是没有经营业务的“空壳社”。属下企业有的靠出租铺面得来的租金发放职工的微薄工资,有的靠卖地皮来给退休职工交社保费……
邹盈翻开徐闻县供销社的账本一看,全社的总负债4903万元,其中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保费1890万元。
这是一间“守摊子、吃租子、卖牌子、混日子”的企业。体制放开后,徐闻供销社的经营业务几乎全面放弃,属下的12间基层社和直属公司几乎退出市场,企业改制后职工有的“断奶”分流,有的承包经营“搞单干”,基层社和公司只留下极少数人员守摊子和收取出卖牌照、出租门店租金。
这是一个烂摊子,这个债务包袱沉重、人心涣散的企业不奢谈发展,就连生存也成为大问题。
“要重新占领市场人是关键。谁能改变企业面貌,谁能赚钱搞活企业,谁能使企业发展,谁就当家。”选用德才兼备的能人管企业在徐闻县供销社形成了共识。
业绩论英雄,徐闻县供销社决定“在赛场上选马”。县总社把农资任务下达到各基层社和公司,每个季度通报各单位农资销售进度和货款回收情况。一段时间后,泾渭分明,各基层社和公司的主任(经理)中,能者农资销量直线上升,庸者打不开销售局面。
徐闻县供销社对7个不懂经营、不完成任务的基层社主任就地免职,一批有经营头脑、有公心、有干劲、有冲劲的年轻人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原是县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名普通职工的洪小林,在农资经营中业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龙塘供销社主任。
其实,徐闻县供销社对基层社和公司的“头头”不是“全盘换血”。新寮供销社主任张耀盛创建“红衣骑士”花生油厂,使这个近20年不赚钱的基层社,经营性收入20多万元,他被留任了下来。
徐闻县供销社不但在系统内部发现任用能人,还到系统外招贤纳能。现任农资公司总经理的王文进,原是一个经营经验丰富的老板,徐闻县供销社把他调进农资公司,把经营理念、资金和原有的经营资源带来公司,使这个负债累累的老企业当年盈利,红红火火。
徐闻县供销社还每年对系统内四大直属公司进行“内审”,向县总社班子和职工通报业绩 。
徐闻县委书记钟力带领有关部门到徐闻县供销社调研现场办公时说:“徐闻供销这个负债近5000万元的企业,在短短的两年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擦亮了‘国营店’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