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放弃的农资市场回归“供销”
徐闻县是个农业大县,每年化肥的需求量约20万吨,市场份额10亿元,农药销量约3亿元。
然而,在2010年6月前,除属下的责任公司和2个基层社经营农资外,其余12个基层社和公司全面退出市场。2009年全供销系统化肥的销售量仅2727吨,在全县市场占有额仅有0.2%,农药经营全面放弃,变为卖牌照收费。
经营农资曾经是供销社的主渠道业务,供销社要东山再起,就要先从经营农资打开局面。
徐闻县供销社重新整合原有的直属农资责任公司,改变过去全面开花,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举全社之力做实做大两大龙头企业。抽调精兵强将担任公司高层管理,主营化肥业务。县总社下达当年的化肥任务,并分解到各基层社,每个基层社完成化肥任务500吨以上。
化肥销售构建县、镇、村三级营销网络,以乡镇化肥门市为支点,承包供销社门店经营的100多间经营网点都分销化肥。徐闻县农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同翔说:“我们还建立终端网络,直接在农场、乡村和香蕉、菠萝等种植基地设立30多间化肥直营店,办成农民喜爱的”庄稼医院“,为农民测土配方,指导施肥用药。”
2010年底,徐闻县供销社成立丰原农资连锁经营公司,恢复农药经营,把全县由供销社办理经营牌照的365个分销农药经营网点,通过加盟店的模式,收归丰原公司旗下,形成覆盖全县的经营网络,农资配送中心直接把化肥、农药送到种植专业户和农民的田间地头。徐闻县丰原农资连锁经营公司董事长杨清说:“两年来公司销售农药5000万元,实现经营性收入100多万元。”
为了让基层社和老公司“轻装上阵”,县总社不但免去了过去每年上缴的行政管理费100多万元,每推销一吨化肥还返还30元给基层社,推销农药也实现利益再分配。徐闻县供销社工会主席王日琴说:“县总社不但不收取基层社的管理费,而且还投资 180 多万元,扶持下属基层社的经营发展。”
灵活的机制,使基层社和公司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前山供销社主任李德蕊说:“过去基层社上班看报纸打麻将,现在人人到各经营网点推销化肥农药,带着样肥跑田头与农民谈价格,提供服务,我们的工资也从过去每月二、三百元到现在的1700多元。”
这是徐闻县供销社两年来的经营业绩:全县供销社系统农资销售25487万元,实现经营性收入240多万元,去年销售化肥37679吨,农药销售3473吨,年农资销售总额突破2亿元,是过去10年销售额的总和。今年各项商业流通指标比去年增长 68%以上。农资经营从过去卖牌照收租子一跃成为全省供销系统龙头企业。
盘活资产让黄金地带生金生银
众所周知,成立于建国初期的供销社,它的地盘几乎都处在城镇的黄金地带,是城镇中经营位置最好的地方。但改制后,供销社变卖了不少土地或贱卖贱租铺面发放工资和缴纳职工社保费。
据了解,徐闻供销系统过去拥有土地800多亩,经过多年的贱卖,现只剩下229亩,土地流失超过七成;现剩下的房屋现值2684万元,临街黄金铺面流失66%。
从2010年下半年起,徐闻县供销社对全系统现有土地、房产等资产进行清理,造册登记,确权归档,并委托受权由社属的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集中监督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徐闻县供销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德敏说:“为了防止资产流失,资产经营公司将各基层社和公司的土地房产证收归统一代管,遏止贱卖或抵押土地、房产现象。资产处理公开化,租赁业务合同化,资产效益最大化。”
“我们保住资产但不能拿着金碗讨饭吃,要盘活资产,经营资产,让黄金地带的土地铺面生金生银。” 针对过去黄金铺面贱租的情况,徐闻县供销社对所有原租铺面的租金基价调高50%后对外招标发租,3年后租金价格与市场接轨,实现黄金铺面的最大收益。
为了盘活土地,徐闻县供销社牵手社会资金,全面改造旧门店、旧仓库,合作开发闲置土地,提升土地和门店的附加值。谭德敏说:“今后供销系统通过合法处置转让资产的所得资金,全部划入资产经营公司设立的‘社有资产改造更新发展基金’专户管理。”
居于迈陈墟繁华地带的那块“金地”,是迈陈供销社主任李青山和干部职工打官司夺回来的被占土地。迈陈供销社与深圳的一家公司合作开发,利用这块地建设福民大型商场,迈陈供销社分得商场一、二楼一半,房产50年后归供销社所有。目前,仅这块土地就使迈陈供销社资产增值500万元以上。
谭德敏给记者介绍近期利用供销资产建设的项目:与开发商合作建设果菜公司综合大楼,合作建设大型超市;与省、市供销社合作,利用下埚原再生资源公司的土地,纳入政府规划项目,合作建设综合农贸市场;在县城城市花园小区,利用9个黄金铺面建设3个超市……
谭德敏说:“通过盘活资产,这几个项目建成使用后经营收益不说,仅资产就能增值约500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