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花鱼
每一颗鱼耳石都晶亮透明、坚硬如钢。
渔民们都将鱼耳石美誉为佛门中的珍宝——“舍利子”
湛江新闻网讯:海底世界,蕴藏着千千万万的海洋生物,奇妙而有趣。在徐闻沿海地区,有一种日益稀有而昂贵的海鱼——黄花鱼(又名黄鱼),却很少人去留意黄花鱼头部隐藏着2颗对称的结晶体。无论大或小黄花鱼的头部仅有,该结晶体呈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状。大黄鱼长达1.5~2厘米、宽0.8~1.8厘米,小黄鱼长1~1.2厘米、宽5~7毫米,中间都比较宽,一端稍圆,另一端尖。每一颗结晶体都晶亮透明、坚硬如钢,渔民们都美誉为佛门中的珍宝——“舍利子”。
据相关资料获悉,该结晶体其实是黄花鱼头骨中的耳石,名为鱼耳石(又名鱼脑石、鱼首石等等)。鱼耳石是沉淀在黄花鱼内耳中的结石,是一种平衡石,矿物成分为碳酸盐类的文石,其形成过程中在文石矿物和鱼生活周围的水体之间达到(或接近于达到)氧同位素平衡。因此,鱼耳石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成分(δ18O和δ13C)真实地记录了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变化,可视为一种天然的环境变化的标记。近年来,鱼耳石的同位素成分研究在渔业和海洋环境重建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通过对鱼耳石的辉光测试可以反映水体污染的级别,也可以根据鱼耳石的样子判断鱼的种类和磨成薄片然后根据上面一圈圈的纹路推算出鱼的岁数。另外,鱼耳石也有着药用价值和观赏收藏。
资料链接:黄花鱼的特性
黄花鱼隶属鱼纲,石首鱼科,体侧扁延长,呈金黄色。大黄鱼尾柄细长,鳞片较小,体长40~50厘米,椎骨25~27枚;小黄鱼尾柄较短,鳞片较大,体长20厘米左右,椎骨28~30枚。大黄鱼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小黄鱼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及朝鲜西海岸。大黄鱼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秋冬季节又向深海区迁移;小黄鱼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秋末返回深海,冬季于深海越冬。黄花鱼一般食性较杂,主要以鱼虾为食,其性情较为温柔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