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我市作为全省重要的农业大市,家庭农场能否“耕”出一片新天地?目前处在什么样的情况?我市是否有相关的奖励措施?发展家庭农场应注意哪些方面问题?

三个农场主的农场梦
现代化农场定位高,设备先进
黄武荣一直辗转广西、昆明、海南等地做生意。2008年,出于对故土的热爱,他回湛办起农场。“当时农业发展有机遇,国家也有政策支持。”黄武荣瞄准机会,随后在所在村麻章镇迈龙西边村承包起 800多亩土地办农场,租期50年。
黄武荣农场定位十分明晰—走集约化、现代化的路子。他的农场有果菜种植,禽畜养殖,设有多个不同功能的室间,四周垒起围墙,铺设了道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农场已成规模。
“养的是‘人’,可不是‘猪’了!”黄武荣呵呵一笑,他的农场内有120 亩的猪养殖场,现有2600多头母猪,为从美国引进的猪苗,养殖室配有空调、保暖器等,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即便足不出户,他都可清楚知道养殖场内的一举一动。他说,虽然相关设施资金投入大,但通过这种规范管理,可明显降低养殖风险,相应地回报也大。
“莲雾”也是黄武荣农场的一员。作为一种高档水果,它被广泛种植于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当得知海南也有种植莲雾后,他心头一动,“为何湛江不可尝试种植?”后来,黄武荣特意从湛江气象台搜集本市有关气象记录,相关数据显示本地符合种植条件。吃了这个“定心丸”后,黄武荣大胆地种植起莲雾,为此还专门聘请台湾等地专家授种植技术。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如今,他已变成一个种植能手,还发动、教授周边村民一起种植。
“我要将农场打造成中国一流的种养园”黄武荣信心十足。
下乡办农场需恒心
“走在乡间路,满眼皆绿,煞是惬意……”欧伟艳说,出于对童年农村生活的怀念,2011年,她与丈夫在吴川樟铺镇三浪村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办农场。
然而,当初美好的想象,很快便遭遇坚硬的现实。真正办起一个农场,远远没有欧伟艳想象中那么容易,各种活把她与丈夫都累倒了。他们的孩子已成家立室,工作稳定,看此情形,纷纷劝说欧伟艳及其丈夫放弃,安心在家颐养天年,但他们仍初衷不改,最终坚持下来。
目前,欧伟艳的农场放养有30头黄牛,养殖有一个鱼塘,种植了不少农作物,并雇请了6个工人。他们前期对农场共投入了60多万元,通过一路精心经营,如今已收回了30多万元成本。“这一行回报周期长,农活繁琐复杂,许多人都坚持不下,因此,要一步步来,不能期望通过这个赚快钱。”欧伟艳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
3月27日,记者来到其农场,看到农场土地旷阔,毗邻鉴江水,数名工人正忙于干农活。欧伟艳说,农场资源丰富,但目前许多基础设施尚未完备。“这里打算建起个乡村饭店,那里造个莲藕池……”她指着眼前还是一片杂草的地方,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
她与丈夫心中有个规划蓝图,就是把农场打造成一个多样化立体种养的休闲农庄,吸引更多城里人来此游玩,欣赏田园风光。
但要实现这个梦,目前仍有一段距离。
建生态农场成城里人理想
3月28日,记者在廉江河唇镇采访刘傅慧时,碰上她正埋头忙于办理银行贷款手续。她说,准备进一步建设好其位于上村约200亩的农场,将现有的“毛胚”打造成生态农场。
近几年,国内食品安全事故屡发,农村留守“空巢”中老年人等问题,深深触动了刘傅慧。2011年,经营茶场多年的她,下了一个重要决定—承包土地经营农场。
通过经营农场,她期望生产出生态健康的农产品,并为村民制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缓解农村留守问题。目前,她的农场已雇请了20多名村民。
在2011年她接手前,该农场所在地虽原为一单位扶贫项目点,但实仍为“毛胚”,一切需她重新开发。田埂的道路,田地排水沟,都是她“造”出来的。记者在其农场看到,虽然运作仍处在初步阶段,但场里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派上用场,覆盖上了农作物。农场里已建有一个小猪场,养有400头猪,为充分利用好猪粪,猪场建有3级化粪池,经过多个工序处理,可直接灌溉农作物当化肥,形成良性循环。
“山泉水自然灌溉,种出来的农作物可‘靓’了!”刘傅慧说农场自身有诸多的优势,对于其发展前景十分有信心,而近期她计划建好鱼塘,再在里头养殖家鱼,“我的理想是把它建设为一个生态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