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场主之困:
用工难资金缺土地流转难
根据家庭农场的定义“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但记者采访发现,达到一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农场,要正常运作,不可能单纯依靠家庭成员,反而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用工人员。
然而,在实际用工过程中,不少农场主往往遭遇招工难。刘傅慧告诉记者,村里年轻力壮的都跑到城里打工,剩下的一般是留守中老年人,而这群体中的部分人员常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要招到合心意的用工实在不易。
谈起担忧,一些农场主最不放心的便是资金问题。欧伟艳与刘傅慧都坦言,农场支付员工工资、购买农资等投入花费大,但农场经营收益慢,资金回笼速度慢,要大方开展项目建设,必须充裕的资金支持。“有钱的话,项目建设明显顺利得多。”刘傅慧说。他们碰到资金紧缺的难题其实也反映出农场主普遍受肘资金的困境。
农业受制于自然的因素很多,一旦遇上天灾损失很大。去年,台风一刮,黄武荣种植的果园损失了200多万,而欧伟艳同样也受到天灾困扰。他们期望农业保险能更“有所作为”,确保经济损失最小化。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但家庭农场具体发展模式究竟如何,这个答案仍模糊不清。有农场主认为,产业导向、规划设计至关重要,但他们大多不懂,只能凭经验发展,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很难找。
市农业局副局长邱珉认为,我市是全省的农业大市,土地肥沃,日照时间长,雨水充沛,发展家庭农场大有可为。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也是种养大户的升级版。但有关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加上农场主自身的问题,家庭农场还没有广泛被认识。很多地方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只能靠一边干,一边摸索。“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加强引导,出现更多的农场主,让高效农业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宁波是全国家庭农场试点最早的地区之一,现有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600多个。邱珉毫不讳言,家庭农场的成功与否,与土地流转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我市土地流转率为30%多,相比宁波土地流转率60%还处于雏形,一些地方,土地面积少,即便出租也没有几个钱,加上顾虑到以后回收使用等客观问题,宁愿丢荒也不想流转。所以,要多宣传教育群众,增加流转率,同时,不要改变土地的性质,让种田能手、职业农民回归种田,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家庭农场就能昂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