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机票越来越便宜,“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一两千元一张飞机票,也许现在两三百元就能搞定。

10、厕所——免费公厕越来越多。与公园的免费开放类似,在这10年里,各地的免费公厕也是越来越多。以前上厕所要花2毛至4毛,现在收费厕所越来越少,免费公厕越来越多。
是什么造就了“价坚强”
一片涨声中,这些十年来价格基本没涨的商品,倒是显得有点“异类”。
它们是如何保持如此亲民的价格?
简单分析,市场经济环境下,物品价格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原材料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比如打火机和部分小零食,他们的生产工艺成熟,且原材料成本低,市场竞争激烈,属于非紧俏商品,价格涨幅不大。同理,肥皂、酱油等日用品,不仅出现洗涤剂等多种替代品,而且在市场上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所以涨幅也不大。
至于电子产品,托科技进步的福,价格越来越平。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不断推进,像电脑、相机、手机等电子产品和家电在这十年成为“抗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典型的就是手机,竞争的加剧,让商家不断降价赚人气,“手机当作白菜卖”成了常态。
还有像食盐、公交车票价这样的公共服务类产品,因关系民生,一般属于政府定价,或有政府补贴,当然能保持亲民价格。
还有一个原因:有些商品一开始定价就偏高了,比如可乐、薯片等,透支了消费预期,所以十年后价格基本没变。出于同行竞争的考虑,他们不敢擅自提价,不过他们可能会变着法子省些成本,如某些饮料,虽然价格没涨,但分量却减少了。
总体来看,涨价的总比没涨的多。但无论如何,如今涨声四起的日子,还能找到几样价格没涨甚至有跌的东西,会触及我们的一缕温情。这样价格亲和的民生用品,越多越好。
“价坚强”不算牛
电子产品当“跳水哥”
还有些商品如汽车、数码相机、电脑、手机等,不仅十年没涨价,价格反而一路下滑。
电子产品十年来一路跳水,不少市民深有感受。“现在买手机简直跟买菜一样。”杭州一家企业部门经理告诉记者,她手头的一部苹果4S手机,“800万像素,8GB内存,价格还不到4000元。而十年前,像彩屏手机都要好几千,现在只要三四百元就可以买到彩屏手机了。”
十年前,汽车被称为奢侈品,一辆桑塔纳的售价在18万元左右,而现在,紧凑型轿车的售价大都在10万元以下,一辆桑塔纳的价格七八万元,工薪阶层也能承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