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理由:好山好水配好米,“老农”的点子亮了。
期待指数:★★★★★
本报评价:食品安全问题频现的现代社会,“高产”已经不是主流,“绿色”才是最好通道,“老农”的“有机大米”,值得期待!
说来也巧,6月26日“神十”返航之际,远在徐闻县海安镇响水潭的徐闻县农科所“太空水稻”也正式收割,记者眼前这片金黄,也许就是“老农”对“神十”的最好献礼。
说他是“老农”好像不妥,他大小还是个官——徐闻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说他是官员吧,他也太像老农了——黑黑瘦瘦,腰板还过早被岁月压弯。他说,还是叫“老农”吧,跟田地打了30多年交道,习惯了。
雷州市农业局的农技师前来交流心得。
他叫陈煌,人称徐闻“太空水稻”之父。他告诉记者,海安响水潭这片土地所种植的水稻都是“太空丝苗1号”,2011年6月份从广州增城农科所引种而来,当年晚造试种2亩,采用自然农耕的方式,人工播种除草,“龙泉”地下水浇灌,徐闻黑山羊粪助长,“黄板”引虫吸虫,虽然产量不高(亩产600斤),但优质的“有机太空米”却颇受欢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日吃一顿太空米,不辞长作徐闻人。”于是,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今年早造已增至36亩,“下半年还继续‘扩军’,400亩,土地租下后就开工。”望着眼前的“金黄”,陈煌踌躇满志。
其实“老农”陈煌并不是放“高射炮”,对于“有机太空米”的前景,他说“早就研究透了”。据了解,陈煌世代耕田,对水稻“一往情深”,1976年走上工作岗位,还是摆脱不了“农”字,当上了徐闻县和安镇农技站的技术员,并且一干就是30多年,后出任徐闻农科所所长。
有机水稻不施农药,消灭害虫得靠这一张张“黄板”。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陈煌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一直在“后天弥补”。他经常来到田间地头,走访有经验的老农,探讨水稻种植的秘诀,还师从杨永橙、邹群等老站长、老专家,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再加上自己不断学习钻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改造盐酸田方面,实现了亩产500斤到1200斤的飞跃,很好地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吃饭难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陈煌的脑子也在跟着转,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频现后,他意识到,“速度”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安全”才是关键,于是他想到了借助徐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生产有机大米。经历一段凤凰涅槃,也迎来了曙光,特别是当地领导的肯定和鼓励,更给予他无穷的动力。现在,研究所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身为农技师的陈煌还积极投身“自然农耕有机水稻”的推广工作。他说:“让大家都能吃上放心米,就是我们的最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