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冯斐 通讯员陈直 图/记者张锋锋
良姜村,位于徐闻县龙塘镇大塘村委会的西南部,距离县城大约50分钟车程,这是一个“以良姜来命名,又因良姜而闻名”的村庄。站在良姜村海岸边,遥望对面海南沿岸的轮廓,听着当地人讲起良姜村和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从这里渡海作战的故事,心中不免升起了感慨……
村庄受惠于良姜由此得名
驱车前往良姜村,整个村里依然保存着古朴的特色,而作为良姜的特色之一,村里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良姜。一个村庄何以会用一种植物来命名?原来,良姜村始祖开益公是位算命奇才,他认定这里依山傍水,风水极好,于是就在这里教育子孙和安身立命。
当时,在良姜村后冠头岭一带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中夹生着一种叶子呈披针形,花背玉白,内瓣金黄带红色放射条纹,结小圆形果子的草本植物,而这种植物的果子成熟后可以吞吃,口感上先麻辣后甘甜。其具有气味清凉,有清热润肺的功效。由于它生长在野外,因此人们习惯把它称为“山姜”。在那个年代,良姜村离集墟比较远,看病就医很不方便。开益公刚搬来时,由于天气炎热,孙子因中暑而全身长红斑,全家人对此束手无策。开益公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一个人跑去挖山姜回来,叫家人洗干净并切成碎片加糖煮水喂给生病的孙子服用。一段时间后,孙子身上长起的红色斑点慢慢退化,而病也好转了。于是,用山姜片加糖煮汤水服用或用山姜碾成粉末加糖冲温水服用,来医治中暑等热毒之类疾病的习惯一直在村里留传下来。直到现在,良姜村杨氏子孙外出远门都必带有一个装有山姜粉末的小袋子或小瓶子,并时常用这些山姜粉末来清热解毒防止生病。此外,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发现,使用山姜的果实,还可以医治因消化不良而闹肚子痛的疾病。
因此,开益公觉得山姜这种植物全身是宝,就把此植物视为神物,并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良姜”。为了让子孙世世代代记住它的恩惠,就把村庄命名为“良姜村”。
良姜自宋起就是朝廷贡品
据《宋史》记载,良姜自宋朝就是朝廷贡品,可见其非同一般。良姜因何被朝廷发掘?徐闻县良姜村的后代子孙杨飞的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苏东坡被贬海南途经徐闻时,由于长途跋涉,水土不服,终至体力不支而病倒了。当地的一户村民热情地收留了他,并为他请医煮药,但一连喝了几位医生的汤药都不见好转。他的家人甚是焦急,但却束手无策。这时,一位江湖游医正好经过,听说这种情况后就热心地给苏东坡把脉看病,后从随身的行李袋里拿出刚挖来不久的良姜,叫人帮忙洗净切片煮水给他喝。经过两天的调养,苏东坡的病也就好了起来。
苏东坡被赦回朝,北归途经徐闻时,经过冠头岭一带时又购置了一些良姜随身带回。正逢皇上的爱妃病倒了,朝里的太医,多方救治都无能为力,皇帝因而出榜招贤:有能医好爱妃者,立可升官;不想当官的可赏千金。当时举国轰动,对医学知识略懂一二的人都前往应聘。可爱妃一连喝了几位医生的汤药还是不见好转。皇上随即迁怒于医者,大骂他们无能,一连杀了十几位医生,最终一连几天都无人敢揭榜应聘。
苏东坡从同僚那里打听到皇上爱妃所染的疾病与自己在徐闻所染疾病的症状大体相同时,就决心拿出良姜前往皇宫叩见皇上说有良药献上。经过细心把脉之后,他用良姜清洗切片煮水给爱妃喝。经过两天的调养,爱妃的病不仅好了,还食欲大增。原来皇上的爱妃是由于天气炎热,吃东西不注意,导致出现积滞难消,上吐下泻的病状。皇上见是苏东坡治好了他爱妃的病,于是龙心大悦,传旨让苏东坡官复原职,并赠千金。而苏东坡也如实回答了自己在徐闻的际遇。皇上听后,大感兴趣,立即把良姜命为朝廷贡品,并传旨让广东每年朝贡。大概从那时起,徐闻就一直广泛种植良姜。
“民国”四年(1915年)6月26日,广东巡按公署还批复:“徐闻良姜由官府专卖”。2006年,徐闻良姜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良姜这种原生产品已成为徐闻县的传统出口特产,在东南亚市场上享有“中国神姜王”的盛誉。
良姜村无名英雄五渡琼峡
良姜村,作为与海南隔海相望的一个“前哨”,也作为曾经的渡琼作战指挥部之一,这里曾涌现出无数为为渡海战役作出贡献的无名英雄。
1950年,琼州海峡,国共两军对峙。海面上船只几乎断绝往来。此时却有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乘着小船,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夜间神秘偷渡,他就是五次领命偷渡琼州海峡的杨运珠。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领导机关将一份密件(电台密码)交与配合情报联络工作的徐闻县委领导人邝世发、吴必兴,要他们设法派人携带过海交给琼崖党委和军事领导机关。因为杨运珠在海南岛琼山县委工作过一段时间。吴必兴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他和苏周才两人执行这项工作。他们扮成生意人,在徐闻的博赊港雇一只帆船,满载木炭于夜间偷渡过海,在琼山县演丰乡曲口港上岸。凭借着曾在琼崖纵队独立团当战士的经历,杨运珠很快在后塘村找到琼山县书记王琼明代收了这份密件。
在他们准备离开时,突然有人说“这里不是商埠,干吗海北的木炭船来这里靠岸?”这句话引起了杨运珠的警惕,立即上船撤离。当船出海不远,就遇到敌人的巡逻艇直冲过来。杨运珠急令艄公把向北的船头转西,敌军看到后,以为是向海口开去的生意船而没有理会。但没想到,当船靠近博赊港时,又遭遇三架敌机俯冲轮番轰炸……
1950年3月5日和10日,解放军二个加强营1806人偷渡成功,但过海部队急需电台。这次,杨运珠再次领命当向导。经过一夜拼搏,天刚放亮时他们在琼山县北创港偏僻处再次成功登陆。不久,在其后的多次突击任务中,杨运珠又再次领命,躲过敌舰的穿梭巡逻,冒险往返三次,安全带领全部侦察突击队偷渡成功。由于杨运珠的勇敢机智、5次领命偷渡成功,因而受到了嘉奖。中南军政委员会给他颁发了一枚“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和一枚由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的“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拟建琼州渡海作战纪念馆
杨运珠五渡琼峡的故事,正印证了良姜村曾经是渡琼作战指挥部的事实。在一块临海的高地上,远眺对岸,记者采访时恰逢阳光充足的时候,海上的航标和船只分外清晰,对岸海岛的轮廓也清晰可见。海对面便是海口,海浪声和各种船只的马达声随风而来,海浪拍打着不远处的巨石和浅滩,海边不少人正休闲的垂钓。遥想当年无数革命战士正是从自己眼前这片地方渡海冲向对岸,他们挥洒自己的热血,成就我们今天的生活。
先烈的事迹值得我们怀念,记者获悉,如今省有关部门已经通过了报批立项,拟在这片临海的高地上建设一个“琼州渡海作战纪念馆”。目前,征地已经完成,也对部分地块进行了平整,对于整个纪念馆的规划与设计也正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