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
被列为保护区
发动群众保护大海“红花”
目睹如此状况,不少有识之士很心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是其中之一。她认为,与全球珊瑚礁受到气候变化威胁而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不同,徐闻珊瑚礁面临的危害主要是因人为活动造成。为了保护这一片大海的“红花”,黄晖力推建立保护区。2003年,徐闻珊瑚礁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海域界线范围,提醒渔民遵守和规避;2007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珠养殖场、网箱养殖场、捕鱼等海上作业逐步撤出保护区,徐闻珊瑚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2013年11月2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15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上,徐闻珊瑚礁由于保护良好,被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记者了解到,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有珊瑚展馆,共采集制作了90种共120块珊瑚礁标本,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还辅以图片、文字、影视等形式,宣传保护珊瑚的重要性。
“角尾乡党委、政府发起全民参与保护珊瑚活动,深入宣传,通过专题讲座、村村张贴宣传资料、学校讲课等方式,让全乡老少都明白保护珊瑚就是保护渔业资源,就是保障他们的生活。”角尾乡党委书记柯俊说。为保护珊瑚礁渔民转产另谋出路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下,渔民逐渐明白珊瑚的重要与宝贵。采访中,该乡北插寮村老渔民李永运告诉记者,过去渔民不懂,每次赶海时都用铁钩将珊瑚礁掀翻捉螺,殊不知珊瑚礁一旦被翻倒珊瑚也就随之死亡,“现在我们都自觉了,每次出海归来抛锚停船,都要先看看周围有没有珊瑚;渔民在浅海里蹚水,也都小心翼翼避开珊瑚”。林真伟是放坡村渔民。他说,珊瑚区内生长着一种珍贵的红螺,过去渔民赶海捉螺,一次至少可挣400元。后来为保护珊瑚,渔民顶住诱惑,坚决不在珊瑚区赶海,宁愿多花一点油钱,也要驾船到远离保护区的地方作业。“现在看到珊瑚在海里开花,长得美,长得好,心里挺高兴的。”林真伟说。
角尾乡放坡村世代靠在保护区一带海域捕鱼为生,保护区的建立的确影响了他们的生计。为此,该乡举办技能培训班。村里年轻人学到技术后,纷纷外出发展。放坡村现有2100人,外出打工的就有1000多人,年轻人每年寄回家的钱就达2000多万元,比捕鱼的收入多几倍。“渔民的成功转产,无形中保护了珊瑚。”柯俊说。
放坡村支书叶玉庭对记者说,现在保护区内的老一辈渔民及其子孙后代对珊瑚都充满爱。他说:“今年徐闻珊瑚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现其美丽风采。在深圳打工的放坡村甚至徐闻县的年轻人都前往捧场,以珊瑚为傲,还特意打电话回来,叮嘱父老乡亲要好好保护珊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