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内21万亩珊瑚开花了,几乎没出现白化 (死亡)现象,还多了几个新物种,真可谓‘一树红花照碧海’。”昨日,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廖宝林副主任兴奋地告诉记者。在全球珊瑚退化严重的形势下,这确实是一个喜讯。

“这10年来,当地渔民保护珊瑚的功夫总算没白费!”保护区所在地徐闻县角尾乡的党委书记柯俊感慨地说。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也认为,徐闻珊瑚这几年长势良好,与保护宣传到位、保护措施得力分不开。
十年前
渔民“不识宝”
国内连片面积最大珊瑚礁很受伤
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徐闻县西部的角尾乡和西连镇沿海,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鹿角状、牛角状、树枝状的枝状珊瑚,脑袋状、脑纹状、蜂巢状、盔甲状的球状、块状珊瑚。经科研调查,保护区的珊瑚品种经鉴定辨认的有3目19科82种,其中不乏珍稀种类,甚至有些是国内首次发现。它是我国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集中最多的珊瑚礁自然资源,也是全球最北缘的珊瑚礁带。
然而,由于附近渔民“不识宝”,近10年前,这里的珊瑚曾经遭受严重破坏。这里的海岸线共23公里长,有50米宽的珊瑚带。在保护区未划出时,为追求经济利益,附近的渔民在珊瑚带上开辟珍珠养殖场。他们大面积养殖珍珠,在海里打桩、拉尼龙绳,毫不怜惜地在珊瑚上行走。被戏称“千年一开花,千年一结果”的珊瑚被踩断。若渔船遇上退潮而搁浅,渔民就下海推着小船前进。小船无情地将鹿角状、牛角状、树枝状的枝状珊瑚一一“撂倒”。
此外,渔民发现珊瑚礁里躲着很多鱼虾,但无法用网捕捉。他们就采取土制鱼炮炸鱼,对珊瑚礁造成极大伤害。徐闻所处的纬度是珊瑚礁分布的边缘,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以上种种人为因素导致了徐闻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极度不健康的状态。”黄晖说。
那时的渔民从没想过,他们得到的只是小小鱼儿,却损失了需千百年才可成形的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