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携子背儿的村嫂参加村里的“春晚”节目排练
农民的“春晚”主角是自己
农民演、农民唱、演农民、唱农民,我的春晚我的村,我的舞台我作主。农民的“春晚”是徐闻乡村的重头戏,近年来年年都在办。
大年初二日晚,小苏村的这届“春晚”跟往年一样,整场的26个节目,都是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演员大多是村里人,有外出打工归来的“打工仔”、“打工妹”,也有放假回来的大学生,有村民父子登台表演的,也有家庭组合表演的,就连平时在家劳作的大伯大嫂们也按捺不住欢快之情,拿着割草用的镰刀、耕作用的锄头上台献艺,演绎了一出乡村农民“春晚”。
据介绍,“春晚”的演员年事最小的还在读幼儿园,年纪最大的有60多岁。无论是谁,无论演出水平如何,只要愿意,谁都可以上台秀一把。“春晚”表演的内容有原生态的民间乐器演奏、艺术舞蹈、独唱、小品等。这些节目朴实,具有农村的气息,更有新年的味道,那亲切的乡音唱出了心中喜悦,欢快的舞蹈跳出了美好向往,让村民们过了把新鲜瘾。一台两个多小时的晚会,却凝聚了全村人的心血和智慧。
1月23日,距小苏村的“农民春晚”倒计时仅剩12天,笔者一行在徐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飞的引领下走进了村中文化活动室,一进门就看见到许多携子背儿的村嫂在参加该村的“农民春晚”节目排练。“春晚”的组织者黄礼俊向笔者介绍说:“到这里来排练的大多数是当了妈妈的,你看孩子们都跟着来了。”一位黄姓村嫂接过话头说:“这个时候正好放寒假了,跟我们一起来排节目,我们也不用担心把孩子放在家里没人管了。”
农民自办春晚,何其难也?缺资金、缺技术、缺演员等等,这些困难都得一个个去克服。就拿徐闻县西连镇龙腋村的“春晚”来说,一场得花六七万元,这对一条村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笔者担心的是,仅凭其一村之力,这样的春晚能走得多远?
在初四日晚上演出前,龙腋村委会党支书邓小莲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该村的“春晚”全是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凑钱举办,大多是由本村农民当演员,少部分请该县里的一些知名演员压台。致于技术问题,村里用钱请人来搞培训。为了丰富经验,两个月前,她还与村的“春晚”负责人率文艺队向小苏村“春晚”取了经。她还说,我们农民的“春晚”虽然跟央视“春晚”有差距,但是它却更贴近农村,丰富了村民的节日生活,村民也很需要,今年大家下决心把“春晚”办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