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农民春晚”火了徐闻乡村大舞台

2014-02-17 17:43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邓斌

“春晚”的演员大多是村里人

    “春晚”来自“送文化”到“种文化”

    说起大陆南端最近热门的“农民春晚”话题,少不了的是徐闻县委宣传部开展的“文化惠民工程”中的送戏下乡活动。这一话题传递的声音是:徐闻县在“文化惠民工程”中,把舞台文化的“种子”种入了乡村大地,如今已得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农村文化建设,一直是徐闻县委、县政府关心的大事。自从2011年来,该县非常重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每年的文化下乡活动都搞得红红火火,县财政年投入100万元着力打造这项民心工程。尤其是百场送戏下乡文艺晚会在乡村巡演火热上升,一道道文化盛宴伴随着老百姓度过个个欢乐的夜晚,一个个精彩的节目都以浓厚的乡土气息,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一场场晚会气氛一浪高过一浪。

    送戏下乡虽受农民欢迎,但毕竟不能天天“送”,一条村一年难得见几回,杯水车薪难解农民饥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长远来看,把文化的根“种”到农村,这才是根本之举。

    那么,如何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把农民从舞台的看客变成主角?如何通过“种文化”活动,才能达到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目的?这是值得徐闻县委、县政府重视的一个新课题。

    徐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戴吴金荣说,必须充分把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农民来唱主角,从舞台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农民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文化产品的享受者。这样的“种”法,文化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之所以,徐闻县试点推行的“文化惠民工程”,正是旨在以“文化扎根”为载体,以广大农村为阵地,以农民群体为服务主体,夯基础,播种子,促使群众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

    在“种文化”的尝试中,该县首先釆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由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出面协调,聘请市、县文化文艺骨干担任“顾问”,定期下乡开展现场艺术培训和专业指导,提高农村文艺团队的素质和水平。然后,通过创建文艺村、组建文艺队,实现“一乡一场晚会、一村一个节目”的目标,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活动。

    同时,为繁荣本土戏剧创作,提高该县大戏、小戏、小品创作水平,县里建立起“剧本创作奖”制度,每年从县财政拨出10万元作为扶持剧本创作奖励资金,鼓励本土文艺爱好者多出优秀作品,为徐闻“文化扎根”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通过组建农民文化俱乐部、开展文艺汇演等活动,加强村和村、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激发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丰富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

    “春华秋实,喜看稻菽千重浪”。短短的三年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送文化”到“种文化”,给徐闻人带来的还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而是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过程中,徐闻县还将乡村文艺队的创建与生态文明城镇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文化惠民工程”对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然形成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1234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双节狂欢 就在霞山
  • 湛江供电局雷霆出击战“桦加沙”  全域复电后火速援阳江
  • 湛江9条主次干道悬挂千面国旗 盛装迎国庆
  • 广州湾大道情侣码头预计国庆假期期间对外开放
  • 霞山交警逆风而行 扶栏清障护民安
  • 环卫工人清理城市垃圾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