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出关于开展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4年5月1日起,医疗机构应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经治医师向患者或患方代表提供《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且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开展。(3月12日《湛江日报》)
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总的来说是一种进步,也是切实维护医患双方利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红包”问题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广为诟病,医患双方也为“红包”所困。在这种现实下,医患双方签署一纸协议,通过书面的形式减少让“红包”飞的现象,个中意义让人深受启发,更可以借助一纸协议改善医患关系。
借一纸协议在社会形成向“红包”说“不”的共识。报道指出,过去不少医院曾开展医生拒收“红包”的活动,医生对患者提供的“红包”予以拒绝。这类活动多多益善, 但是患者主动送“红包”、医生私自收“红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说明了医患双方未能正确认识“红包”,影响了医患的正常关系。因此,可以借助签署一纸协议的活动,积极引导医患双方正确认识医患关系,正确处理“红包”问题,减少彼此之间的“红包”尴尬。同时,在社会上逐渐形成拒绝“红包”的氛围,重新认识“红包”交易的不良性,共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环境。
加强一纸协议后的监督管理。有了不收和不送“红包”的意愿不代表能够做到不收和不送“红包”,同样,签署了一纸协议也不代表完全做到协议要求的行为。加强签署一纸协议后的监督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纸协议的主体,医患双方需要做到彼此互相监督,发现存在收取和赠送“红包”行为,应当及时阻止和劝告,共同遵守一纸协议的行为要求。与此同时,医患双方要有接受社会监督的勇气,虚心听取社会意见和建议,做好自我查找和自我反思工作。当然,有关部门也需要按照要求组织和监督一纸协议工作,坚决杜绝“红包”问题的出现,切实维护正常的医疗环境。
医生要自觉主动做好带头拒绝“红包”的作用。医生救死扶伤、为患者服务,本身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令人钦佩。在医患关系时有紧张的这个节点上,医生更需本着职业精神,认真负责对待医患关系,按照一纸协议要求带头拒绝“红包”。如果说“红包”反映了医患之间不信任的关系,反映了医患之间某种利益关系,那么,医生需要做的是努力改善这在一定程度来说已经变形的医患关系,让医患关系回归到原点:医生全力为患者服务,患者全力支持医生工作。站在这个角度,医生不妨通过积极主动、言传身教的行动,果断拒绝“红包”,为医患关系注入更多清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