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加快发展的美誉度,是800万湛江人民最真诚、最强烈的美好愿望。“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湛江人对于“发展”的理解,早已跳出了“以GDP论英雄”的惯性,习惯了在“蓝天碧水”中做“深呼吸”,追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且行且珍惜”。不只看重经济建设,还对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追求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就是在追求加快发展中的“美誉度”。
追求发展的美誉度,除了“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治安良好”等可通过数据反映的目标,还有诸如“文明之风盛行”、“生态环境宜居”一类看似“无法量度”的追求。但是,这些“无法量度”的追求,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近期以来交通秩序的改善,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文明之风盛行”这一发展美誉度内在体现的追求。清明祭祖“不添堵”:我市有近10万人通过渡运出行,37道渡口水路交通平稳有序;海湾大桥也迎来了车流高峰,车多但不堵,可慢速通行。(4月6日《湛江日报》)无论是水路交通的“平稳有序”,还是陆路交通的“拥而不堵”,都有力反映了我市自市区交通秩序整治以来的良好变化。而这种交通秩序好转的背后,是市民文明意识的逐渐提升,是城市美誉度的逐渐形成。
发展美誉度的“交口称赞”,离不开湛江人民的共同努力。无论“经济发展较快”,还是“文明之风盛行”,在追求发展美誉度的过程中,除了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执政能力,还考验着广大市民的执行能力。以市区交通秩序为例,作为道路通行的主体,“人”的文明对保障交通顺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时大节里,人多车多,假如人人都抢道占道,那么“分秒必争”必然导致“寸步难行”。更为可怕的是,在假期交通里,一个不文明行为往往会引起“蝴蝶效应”。一次随意的抢道,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其所导致的交通延误,可能会传递到几公里,影响近百辆机动车,从而导致一个区域的流速下降,甚至堵死。因此,只有“文明之风盛行”,交通秩序才能“不添堵”。过年时法国小伙为湛江良好的交通秩序“点赞”,这次清明节的“路考”,相信也给回乡祭祖的游子带来深刻的印象。而这些,都在不断提升着湛江的发展美誉度。
当前,创卫和交通整治是我市的两项重点工作。创卫与交通整治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市容更美、道路更通,更是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市民的文明素养,通过让文明之风盛行,来提升湛江的发展美誉度。习惯了“干净整洁”,你还会愿意要回以前的“乱摆乱卖”?习惯了现在的“井然有序”,你还会愿意要回以前的“乱闯乱撞”?不愿意,因为我们都习惯了文明,习惯了享受发展中得到的“美誉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