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启动党建工程“十个一”活动以来,吴川市四套班子成员和市直机关领导干部挂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充当社情民意“调查员”、经济发展“助推员”、改善民生“办事员”、突出问题“调解员”等角色,走进村庄1569条,化解社会矛盾975起,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586件。(4月10日《湛江日报》)
以领导干部身份,做村或社区的第一书记,执掌基层政权,直接为群众解决问题,有人认为是领导干部在作秀,其实,用这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基层干部群众都欢迎,因为领导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情况了解得清楚明白,该怎样解决,也就心中有数,同时也减少了中间环节,领导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力量,解决群众所难所急,力度大效果好。
当然,从科学执政需要看,在为群众解决问题中,应当了解一线真实情况,充当社情民意的调查员;应当集中群众智慧,推动生产生活改善,当好基层的协理员;需要上级担负的责任,应当担起来,必然要好办事员;遇到突出矛盾问题,应当及时化解,当好调解员。多重角色聚集一身,对农村社区工作体验深刻了,工作和决策就会更加务实对路。
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来看,这种大跨度、长期性的体验式工作,也是发现基层问题、探索解决办法、为深化改革破局的重要铺垫。群众屡屡反映的办事难,究竟难在哪里,怎样破解,如何建立适应的体制机制,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在与群众面对面中,倾听群众心声,获得群众支持,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毋庸置疑,此类做法也有“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风,往往产生打击基层干部热情、松懈基层干群关系等负面影响,需要领导干部拿捏好分寸,把主要力量用来做好传帮带,做好及时性的沟通协调,让基层工作更有顺畅更有力,才能与群众联系更加密切,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