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古代交通,唐朝以前主要靠水路,到宋代,雷州府是通往海南的必经之道,加之朝廷谪贬官臣到雷琼者接连不断,于是出现上贯中原,下连琼崖的驿道。古驿道中,遇水架桥,建造了最早的陆路交通石桥,民间称之“官桥”。此外,元明清各朝,各地筑堤凿渠建闸,兴修水利灌溉农田,随之出现一批闸涵与交通合一的闸桥。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日益发达,各种桥梁不断涌现,古老的桥,现代的桥,互相交织,多姿多彩,构成亮丽的“桥文化”风景线,成了湛江一大人文景观,也成了湛江旅游的丰富资源。
古桥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百丈桥
据《钦定大清一统志》和清嘉庆年编著的《雷州府志》所载,湛江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石桥,是宋朝绍兴中期(1146年前后)建造的百丈桥。桥位于霞山至雷州的公路上,跨越积聚12坑之水的特侣塘。全桥50丈,叠石千五方,通水道14涵,因桥长,故名“百丈桥”。桥旁有仙桥寺和茶亭一座,清代著名书画家陈乔森曾撰联并书:“行走良劳歇歇才去;喉吻实渴茶茶快来”。桥历代屡坏屡修,解放后改建为石拱公路桥,桥长35米,宽6.5米,高2米,是霞山往雷州公路的主要桥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