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驾照、考学、就业、投资、经商等选择异地,尽管是一种自由,但在本地悄然凸显出来,就很值得有关部门重视,且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宜居宜业环境。
单说考驾照一事,在重大问题曝光前,虽然有许多不公平,但是效率挺高,为什么问题处理完了,体制机制理顺了,考驾照的事情却变得难办,让人越来越难接受?笔者以为,主要是利益分配所致。各环节人员按照所谓的潜规则运行时,大家积极性就高,事情非常顺溜,而一旦依法办事了,工作效率就大大滑坡,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
从公共管理本质上看,任何规章制度,都要把服务放在首位,彻底理清公务、内务与绩效问题。公务有国家承担薪酬,而绩效则有业绩来决定,同时单位内务比如相关运作费用,也应有承担主体。这些方面的收支问题,都要按照具体法规施行,倘若搞变通、突破约束,就开了制度的口子,口子也必然增多增大,让公共服务权力嬗变为谋利工具。
从公共服务效能上看,政府部门追求的是公众满意度,公众追求的是政府服务效能,两者之间实现沟通,靠的是市场手段,这里就有一个公正公平问题。部门管理顺了,事情能办了,不出大问题了,是基本要求,但忽视公众利益诉求、偏离市场轨道,让公众蒙受损失,就会有失公平,导致异地选择考驾照、上学、就业等,无异于自绝前程。
解决此类问题,让社会公众选择在本地打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深化路线教育。从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查找和解决作风问题,密切干群的血肉联系,打造仰坚定、服务群众、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调整利益格局。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开辟和完善各类市场体系,放手发动社会力量,提高交通、教育、医疗、银行等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满足社会需求。
夯实法治环境。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纳入法制化运行轨道,发挥各自的社会治理功能,引导全社会遵纪守法,不断净化法治环境。
总之,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打造优质服务环境,才能百业兴旺,增强吸引力和社会凝聚,才能确立和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地区加速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