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文化发展的佐证,是浑身沾满历史文明的物件。因此,许久以来,笔者一直认为“国家文物局”是一个文化单位,与陶器、石刻、织绣、书画如铜奔马、东方巨龙有关,而不是坊间所谓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衙门”。
遗憾的是,6月4日,国家文物局刘处长等同志给我们上了扎扎实实的一堂“通俗文化”课。
附近居民反映国家文物局机关食堂油烟污染,网络机房空调室外机噪音扰民,环境监察人员携记者例行检查,在所有单位都不应该的新闻。即便真有问题,修正液不算太困难。然而,偏偏就是进不去门。“省部级”的大门,你东城区环保局人员就能够说进就进?
出彩处在于过程与细节。戴眼镜的“刘处长”显然没有学习过媒体应对的基本常识,或者上课之际心不在焉。首先是堵门,证件查了又查,还要“和宣传部门沟通”。当然,这是类乎奇葩的“个案”,都这样干,记者同行们的采访成本将愈发厚重。其次是公事私办。“刘处长”要避开媒体,与监察人员“私聊”,声言:“你们跟着我干嘛呀,我跟他谈事呢,私事。”执法人员说谈的是公事,刘立即改口说:“那我不跟你谈了。”笔者很想知道的是:处长的“私事”所指为何?如果要“私了”有什么条件?再次是嘲讽自己与环卫人员。“刘处长”对着记者们的摄像机、照相机说:“你们围着我干嘛呀,我是扫大街的。拍什么拍,闲的吧。”处长代表的是国家文物局的形象,公务员的一个严肃的称呼,如何连自己的光荣身份都不敢承认?这是“自以为耻”,有伤同类。而“扫大街的”也是为人民服务,人格并不稍低,前不久好几位领导扫街都有人拍照呢,莫非在刘处眼里“扫大街的”就比鸿毛还轻?拍一拍就是闲扯淡?
上行下效。“刘处长”的下属“梁主任”言为心声:“有什么了不起?大不了报警,不就是安一个空调的事吗?”——后来,文物局极简短的官微声明为什么强调“食堂已经安装了油烟过滤设备”?已经落实的区区小事也,何足挂齿。既然已经装上,让执法人员与记者看看有何不可?谣言止于公开,你这样捂来捂去,我们“不怀好意”的围观者还真的以为阁下的抽油烟机是临时打电话采购,抓紧施工安上的,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五个小时,造机器也差不多了。
至于另一位工作人员在门卫室大声地对记者说的“滚出去!”实在道出了刘处与梁科的心声。不过,骂人的估计是临时工,可以辞退的。
更大的问题在于不说实话。明明是自己堵住门严防死守,其官方微博却说“大批人员在我局机关大门口聚集,严重干扰办公秩序”;明明证件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却说“东城区环保局有关人员要求对该局网络机房空调室外机噪音进行现场检查,但拒不出示工作证件”;明明就在6月4日下午,京华时报记者采访住处与国家文物局办公楼相距不到10米的高考考生小张,得知“噪音从去年开始就响个不停,影响学习和休息,母亲和邻居为此找过相关部门,但问题至今没能解决”,却说“我局未再收到周边居民的相关反映”——人家已经不找“我局”而找环保局与记者了——搪塞的假话脱口而出,倒是有几分“训练有素”。
一天后,再看文物局官网,“理直气壮”的“刘处体”不翼而飞,变成了态度诚恳的两句话:“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服务处工作人员将执法人员和记者挡在门外,违背了机关工作准则,暴露出工作作风和法制观念上存在问题。我局将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责令相关部门立即整改。当天下午,我局已配合环保部门对食堂油烟情况进行现场查验。今后,我局将主动支持相关部门开展工作,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从前一天的“对媒体报道中提到的个别工作人员出言不逊,如经核实,我局将对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到现在的“严肃处理”,看来,“核实”工作进展神速。如果不是诸家媒体大面积跟进,网民惊呼“权大于法”,甚至有人提及“三罪女贪官”的罗亚平局长被“双规”后还痛斥纪检干部:“你们没有资格审查我!叫你们书记来,我有话对他说!他敢不来,我就绝食!”——“核实”工作能够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吗?
杨万里诗:“尧时文物也麄踈,礼乐犹带鸿荒馀。”上古的文物确乎疏慢、粗糙、不精密。但是,时代毕竟在前进,老是粗枝大叶,毕竟与“先进文化”保持着距离。而且,文物又是需要一科学精神缜密地鉴定的,文物局应该是最有文化气息的单位。究竟扰民了没有?从机关作风到公共设施如何“整改”?“刘处”“梁科”们是怎样“严肃处理”的?想必不久会有后续,绝对不会变为“文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