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考生”承载着社会道德期盼》(6月9日《湛江日报》)一文,提到有网友呼吁应对其实行免试保送入大学政策,而南昌大学等高校也适时地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对柳艳兵为他们实行免试保送入大学,才彰显了道德正能量。虽然有南昌大学等高校也适时地伸出了橄榄枝,但教育部表示待他们身体康复之后,教育部门将为他们组织单独考试。
提供了单独考试机会,貌似是对两位考生提供公平的机会,但实际上并不是很公平。为何这样说呢?如果说对受伤的易政勇来说,能提供单独考试机会是公平的,那么,对柳艳兵来说就显得并不是很公平,只有免试保送他上大学才是真正的公平。
事实上,舍己救人而保送入大学,绝不是没有先例。2008年,曾在汶川大地震中舍己救人的申龙、王佳明、欧阳宇航、张博四少年,分别被保送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焦作籍消防战士荆利杰因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被保送进入昆明指挥学校学习。2009年,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小英雄的德阳东汽中学女生马小凤和“可乐男孩”薛枭,也分别被免试保送到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2010年,在玉树地震中连救4人的小英雄尕玛朋措也被保送进清华大学。同样突发事件,在地震中的见义勇为可以免试保送上大学,但在车上的不能被免试保送上大学,这对柳艳兵公平?
对于见义勇为免试保送上大学,可能有人说这是有损高考的公平。倘若高校单纯是唯分数论,那么,见义勇为免试保送上大学就有损公平;但高校培养人才的地方,就不应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而是向更多优秀学生敞开怀抱。见义勇为这样优秀学生,如果高校拒绝这类学生,那么,不是拒绝了优秀人才?
对于见义勇为免试保送上大学,或许有人担心,如果今年见义勇为免试保送上大学,那么,明年会不会不少考生“见义勇为”?其实这样担心是多余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免费保送上大学申龙等四少年,到2010年玉树地震中也只有听得到尕玛朋措被保送进清华大学。八六年高考前,母校的一位高三考生能搭救一位落入枯井的小男孩,获得了加入考上了大学,但近三十年过去了,也没有见到第二位这样的考生,这样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吗?
见义勇为,社会应该褒奖,而不是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保送柳艳兵上大学,才彰显了道德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