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枣“爆发” 危机潜伏
今年以来,青枣在雷州“爆发性的发展”,据雷州市农业局提供的数据,目前雷州青枣共计5万多亩。
5万亩算不算多?雷州农业局副局长杨小龙表示:“雷州种青枣有地理优势,5万亩青枣的规模并不算多。”
“如果青枣种植面积有了规模,又能集中地域种植,形成一种产业,种多少都没有问题。”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陈玉对青枣扩大种植持乐观态度。
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端奇却充满担忧:“发展这么快,农业技术扶持跟不上,肯定会有问题。青枣种植讲究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品种选择等,如果农民只凭兴趣一窝蜂去种,技术跟不上,将来产量和品质会受影响。”
李端奇还说,任何一种农作物,如果盲目扩大种植,不考虑市场消化能力,都会造成间歇性供过于求,导致“果贱伤农”。
雷州青枣协会会长陈勇经常奔波于雷州各地的果园,他发现,青枣扩大种植后,苗木市场有点混乱,雷州的青枣苗木大都从广西买进,良种苗木供不应求,就有不法商人把劣种混进来卖,有果农买到劣种,种了一年半载后不得不砍掉。
“拯救”芒果 前路漫漫
果农麦姑说,如果能搭个棚给芒果树避雨,开花时就不会被淋到,挂果就更多了。然而,这只是果农的一厢情愿,现实并非如此:
今年初,覃斗山尾村李建的8亩芒果园,成了搭棚避雨栽培的“试验田”。政府出资10多万元,为其建起了钢架的塑料大棚,试验其能否提高芒果挂果量,但试验效果不明显——今年春节前后,罕见的寒潮袭击雷州半岛,棚内的芒果花躲过了阴雨,却难逃低温侵袭,未结果就烂在枝头。
陈勇透露,搭棚成本高昂,每亩成本约两万元,除非政府买单,否则没有果农愿意自费尝试。
对覃斗春节前后的低温阴雨天气,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全胜的建议是:推广耐阴雨低温的“热农一号”、“红芒6号”等新品种。
去年,姚全胜将“热农一号”的芽条免费发放给覃斗果农,但主动尝试嫁接者寥寥无几。今年,几个“敢吃螃蟹”的果农发现,嫁接的果树挂果率大增,他们对新品种充满了兴趣。然而,由于果农对新品种市场信心不足,加上品种改良示范基地分散,新品种很难大规模推广。
今年8月,南亚所与雷州市农业局将组织覃斗果农到四川攀枝花学习,“看看人家攀枝花的芒果怎样种到8千斤一亩”。
全国芒果种植面积高达210万亩,而雷州覃斗芒果不足万亩。手捧着“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的金字招牌,覃斗是时候走出去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