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被誉为“人生的独木桥”,但是高考作弊之所以一再发生,且越来越疯狂,根源在于这已经形成“产业链”,甚至包括一些当地教育部门也卷入其中,导致“关卡”形同虚设。
今年河南高考群体替考作弊案持续发酵,最新的消息,日前出现在央视节目中、考后曾向家长及“枪手”表示指纹验证不通过也没事的那位女性“神秘人物”,系杞县教体局的一名女领导,目前已被专案组控制,正在接受调查。
舆论普遍对高考在“严防死守”情况下,还出现这么恶劣的群体性作弊案感到震惊,并纷纷为防止替考案再次发生支招,包括制定《考试法》严厉处罚高考作弊者,建立诚信档案让参与作弊者背上一生的“污点”等等,但在目前看来,这些“招数”似乎管不了什么用。高考作弊之所以一再发生,且越来越疯狂,根源在于这已经形成“产业链”,甚至包括一些当地教育部门也卷入其中,导致“关卡”形同虚设。
通常,当一地作弊事发,组织调查者,就是当地教育部门,司法机关的介入并不及时(往往是媒体曝光之后才介入),而由于一些相关教育部门与作弊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因此调查往往“点到为止”,大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参与作弊的学生,仅仅取消当年考试成绩,参与作弊的教育部门人员,仅仅给予行政处分,更别提追究教育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深究作弊背后的利益,才能找到破解之道。很多人对一些教育部门也从作弊中获利感到不解—大多认为只有涉事的巡考、监考获利----但其实,由于高考成绩是一地的教育“政绩”,且因此,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对作弊有意无意采取纵容态度,一方面,作弊可以提高考生的分数,也就可以提供整体升学率;另一方面,如果出现作弊,一些教育部门会帮忙遮掩,而不是积极排查—因为作弊丑闻的曝光,在一些人看来,会影响地方教育“形象”。群体性作弊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谙其道,由此有恃无恐。
作弊组织者和“枪手”,直接从作弊者获得金钱的好处自不待言,请人替考的学生,获利应该是整个作弊案最大的,而不可思议的是,对这些学生大的处理,却是当下最轻的—最重的处罚只是当年高考成绩作废,以及停考三年,而从来没有依刑法追究刑责。
至于建诚信档案,这是提了多年的建议,可一直未有人真把这当回事,这也和功利教育有关。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如果一名高中生在中学作弊被处分,他参加高考时,作弊的处分往往会被悄然撤销,理由是不影响学生的前途;如果一名大学生在大学里受到校纪处分,在毕业时,学校也往往会将其处分撤销,原因是这会影响学生的就业,而就业率是评价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利益标准成为行事的准则,道德、正义、诚信也就被抛弃。作弊考高分----顺利进大学----顺利大学毕业----用学历作为敲门砖顺利就业,这是作弊者眼前的“阳关大道”,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育困境。要堵住作弊漏洞,必须打破作弊的利益链,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学校办学改革,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彻底的负起自身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