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文士扼腕叹东林

2014-06-27 16:34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龙鸣

    《敢说东林》一书,是写东林村。倒上一杯清茶落座,静下心来读,珠玑般的文字尽收眼底,一时眼界大开。

    这本书的序言是我非常敬重的吴茂信老师所写,吴老师起首先写自己心情:纠结写序之多,恰如画坛冯兆平先生一样,序言之多,竟可结集为《好为人序》。吴老师何必彷徨?等哪天见了面,我想奉劝吴冯二位先生,谁叫您不慎成为一方一界的领军人物,麾下哪位费心费力想出本书,谁不想有位德高望重的人写了序方才心安,众望所归,您就得偏劳,要怪就怪自己吧。

    再读书内文字,越来越觉得这个东林村有些熟悉。翻看封面,想起来了,就是这条村,我曾有过两次懵里懵懂的造访。有一次,是雷州市委宣传部林部长领着去的,看了这本书,才真正领略林部长的一番美意,原来他抱着“亮宝”的心态,向我展示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当时不知此村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写文章也没提到它。不过当时还是留下深刻的印象,屋檐下的那些木雕太精美了,木雕内容是一百单八个水浒人物,我的山东老家被人称为“东文西武”,“东文”指邹鲁,孔孟之乡,“西武”是梁山,一百单八将活跃过的地方。来到雷州半岛,读史书知这里的文化人的文化理想是把家乡建成“邹鲁之乡”,而这里的屋檐下又如此生动地讲述着水浒故事,亲切与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东林村与一个名字割舍不开,“东林子梁”,这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富商巨子,他的后代很好地持续了他开创的独特家风。他们能成功,是因为身上汇聚起半岛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其一,有胆略,敢冒险;其二,敢担当,讲诚信。其三,重道义,有使命感。这些品质,在雷州诸君的文章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让我感动的是,继续修筑陈瑸修筑过的大堤,这位乡绅也不忍看咸潮漂残万户烟,“万顷新苗归赤地,千村残月梦黄梁”(陈瑸诗)。子梁身上所体现的,就是人类社会难能可贵的贵族精神。有一篇文章写道:人类文明的成就几乎都是贵族创造的,从远古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信念,到中世纪的文化艺术,到近代的自然科学,到现代的民主机制,人类历史上所有划时代的思想几乎都是贵族创造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贵族,便没有人类的文明。

    《敢说东林》实际上是雷州的文化精英对过往贵族精神和文化盛况的一次脱帽致敬,他们用散文、诗歌、雷歌等不同形式,对先贤铸造的精神品质和创造的辉煌成就行注目礼,正如吴老师所说,这些精神的确“值得珍藏并指薪修祜垂裕后昆”,记住这些,方可永绥吉劭,让子孙后代摆脱暴戾、鲁莽、嗜斗、倾轧,永远安定、和平、吉祥、幸福。但愿这次注目与致敬不要成为最后的文化凭吊。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那些建筑物的芨芨可危,起码那些屋檐下的华彩乐章会在岁月每天不停歇的剥蚀下变得暗哑无声。那些在风剥雨蚀中日渐香消玉殒的精美木雕,正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正如子梁后人林煜先生心情波涛起伏后归于平淡的心情。雷州半岛的自然环境,不说在一波波袭来的名号不同的“台风”中横扫竖刮的疾风劲雨,只就每天泼下的狂暴的太阳风,打在地上的反光也有摧枯拉朽的力道,那些栩栩如生的水浒人物如果被风雨时光抽去的桐油的佑护,色彩脱落,木质朽毁,很快会吹弹即破,化为尘烟。难道我们会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威武雄壮的偶像走向它们结局难料的黄昏?

    在此,我郑重建议对这些文化遗产有守护之责的相关部门,可否为此开一次会议?任何人都不会懂得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一定要有科学精神,就是遇事知道去问谁。问问专家学者,如何才能保护好这些存之不多宝贵无比的精美文物?可否把这些稀世珍品小心翼翼地取下来,浸油上漆,安放在雷州博物馆内?然后再发动雷州的能工巧匠,仿制这些文物安于檐下?再说那些建筑,也应该斥资修旧如旧。以上建议如有唐突,可否看在我热爱雷州文化的份上,原谅则个?我给一位骑车走遍中国的小友的书写序言,取名“读万里路”。这位朋友骑车每到一座城市,最惦记着想看的是那座城市的老建筑,正如别人到了湛江,要去大通街三民路一带看看广州湾时期的建筑,而对那些拔地而起摩肩接踵的新楼群不屑一顾,他是在探寻当地的历史文化。我认为记载传承文化的功臣有两个,书和建筑。“读万卷书”,是在家里的事,“行万里路”就是满世界去读建筑里的文化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国最大吨位纯电抱罐车落地湛江
  • 徐闻“益企办”让菠萝产业旺起来
  • 2025年遂溪县第六届“县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启幕
  • 粤西首城绘文明新卷 廉江以常态长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 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湛江交付
  • 深蓝逐梦启程!“湛江湾1号”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