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中考或放榜后,都是各地餐饮行业迎来“谢师宴”、“庆功宴”等毕业季消费的高峰时期。记者日前走访发现,市区部分餐饮行业已经针对毕业季带来的消费商机而展开营销,但今年学生的消费观念趋向理性,“谢师宴”及其他毕业季消费再度延续此前的节俭之风。(6月30日《湛江日报》)
“谢师宴”由来已久,被认为是尊师重道的体现。本来,通过吃饭实现与老师的互动,感激过往的谆谆教导,请教未来发展的金玉良言,是“谢师宴”的本源所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少“谢师宴”已经不单纯是为了答谢师恩——一些学生家长借“谢师宴”来拼面子、斗富摆阔。如此这般,令“谢师宴” 变了味,离本源越来越远,甚至违背了“谢师宴”的初衷。可以说,奢华的“谢师宴”,给人一种庸俗感,容易伤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容易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令很多老师身陷尴尬境地。值得注意的是,奢华的“谢师宴”,会令不少贫困生受伤。贫困生常常因没太大的财力宴请老师而成为“异类”,因此感到对不起老师,甚至担忧老师会对自己另眼相看。这心境,若不是贫困生,又有谁能体会呢?在奢华的“谢师宴”饱受诟病的现实背景下,我市今年学生的消费观念趋向理性,“谢师宴”及其他毕业季消费再度延续此前的节俭之风,令人欣喜。笔者以为,在厉行节约的今天,这种节俭的“谢师宴”与时俱进,刹了奢华之风,回应了不少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美好期待,让老师们能从容走出尴尬境地,利于“谢师宴”回归本源。
轻轻松松地坐下来,简简单单地吃顿饭,推心置腹地聊聊天,让“谢师宴”变得实实在在,不也很好吗?当然,“谢师宴”不过是谢师的一种方式。要知道,老师对学生的教诲,远远不是学生一顿饭所能报答的。因此,除了从简宴请老师外,谢师还有其他节俭而充满温情的方式。例如,毕业时给老师献上一束鲜花;毕业后常常给老师发短信,常常和老师通电话,用恰当的方式多关心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尽己所能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凡种种种,对老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这其实和“谢师宴”的本源也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