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飞蝗”腾达的启示

2014-07-10 21:03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宋维宙
    自古以来,农民谈“蝗”色变。可记者近日在遂溪杨柑镇北流尾村采访发现,村民却靠“飞蝗”腾达。说起北流尾村村民结缘蝗虫养殖,就不得不提在村中土生土长的庞伟平。去年12月,带着热门蝗虫品种“东亚飞蝗”,庞伟平回到村中试养并获得了成功。目前北流尾村蝗虫品种、养殖技巧,都是他牵线引进。(7月10日《湛江日报》)

    从谈“蝗”色变,到“飞蝗”腾达,遂溪杨柑镇北流尾村村民的华丽转身,令人振奋,给人予深刻的启示。无疑,实现这种华丽转身,离不开引路人,离不开勇气。北流尾村村民庞伟平,正是甘当引路人,靠着勇气,大胆引进蝗虫新品种,才让村民们受益。在笔者看来,引进蝗虫新品种,给本地养殖业注入新鲜血液,拓展农民增产增收的空间,利于激发农民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让养殖之路越走越宽广。由此及彼,笔者注意到,现在一些农民还在大量种养效益不好的农业品种,还在固守落后的生产方法,导致他们的农产品产量不高,品质不优,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这让他们感到从事种养业难以得到实惠,打击他们从事种养业的热情。笔者以为,帮助他们引进优质的农业新品种,让他们享受农业新科技的成果,也应该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任务。为此,农技部门、相关部门和政府也应甘当引路人。农技部门固然要及时向农民推广适合本地种养的最新良种、最新的实用种养技术;而相关部门也应组织当地农民到良种种养现场观摩,让种养者和农技工作者“现场说法”,使农民感受农业新科技的魅力,学到相关种养知识;政府也不妨搭建平台,多举行“农业新科技博览会”之类的活动,向农民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品种和实用的种养技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说到底,遂溪杨柑镇北流尾村靠“飞蝗”腾达,再次为我市各地种养业实现提质增收提供了鲜活经验。但愿我市各地,能因地制宜,借鉴这些经验,并不断创造条件,引导村民突破传统,让他们共享农业新品种的成果,共享农业新科技的成果,为做强做大做优我市种养业作贡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国最大吨位纯电抱罐车落地湛江
  • 徐闻“益企办”让菠萝产业旺起来
  • 2025年遂溪县第六届“县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启幕
  • 粤西首城绘文明新卷 廉江以常态长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 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湛江交付
  • 深蓝逐梦启程!“湛江湾1号”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