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谈“蝗”色变,到“飞蝗”腾达,遂溪杨柑镇北流尾村村民的华丽转身,令人振奋,给人予深刻的启示。无疑,实现这种华丽转身,离不开引路人,离不开勇气。北流尾村村民庞伟平,正是甘当引路人,靠着勇气,大胆引进蝗虫新品种,才让村民们受益。在笔者看来,引进蝗虫新品种,给本地养殖业注入新鲜血液,拓展农民增产增收的空间,利于激发农民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让养殖之路越走越宽广。由此及彼,笔者注意到,现在一些农民还在大量种养效益不好的农业品种,还在固守落后的生产方法,导致他们的农产品产量不高,品质不优,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这让他们感到从事种养业难以得到实惠,打击他们从事种养业的热情。笔者以为,帮助他们引进优质的农业新品种,让他们享受农业新科技的成果,也应该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任务。为此,农技部门、相关部门和政府也应甘当引路人。农技部门固然要及时向农民推广适合本地种养的最新良种、最新的实用种养技术;而相关部门也应组织当地农民到良种种养现场观摩,让种养者和农技工作者“现场说法”,使农民感受农业新科技的魅力,学到相关种养知识;政府也不妨搭建平台,多举行“农业新科技博览会”之类的活动,向农民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品种和实用的种养技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说到底,遂溪杨柑镇北流尾村靠“飞蝗”腾达,再次为我市各地种养业实现提质增收提供了鲜活经验。但愿我市各地,能因地制宜,借鉴这些经验,并不断创造条件,引导村民突破传统,让他们共享农业新品种的成果,共享农业新科技的成果,为做强做大做优我市种养业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