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灾区捐物捐款,帮助灾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彰显捐赠者的爱心和担当,温暖了灾民的心灵,坚定了灾区重建的信心,善莫大焉!但值得一提的是,灾后复产当前,灾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物资援助,也需要相关技术指引和贴心的精神慰藉。据7月23日《湛江日报》报道,台风过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专家,深入雷州、徐闻等地受灾严重的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和专业户进行科学复产自救。在笔者看来,这些农业专家的指导很及时很重要,是农民和专业户顺利复产自救的动力源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类技术指导,应多积极主动接地气,为灾区更多农民和专业户提供有效的帮助,让他们尽快走出受灾的阴影,恢复生产的自信。同时,笔者还注意到,一些外地网友,也用温馨的语言,通过我市网友,转达他们对我市灾民的问候、关怀和鼓励,这也令人感动。笔者以为,外地网友用自己的方式,给我市灾民予精神慰藉,期在抚慰灾民的心灵,同样彰显其爱心和担当。因此,对这些精神慰藉,我们不该轻易等闲视之,而应该将其转化为内在动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做好灾后复产工作,回应外地网友们对我市灾区的关爱和期望。
总之,灾后复产需要我们献爱心,尽担当。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助推我市灾后重建。眼下,我市灾后重建仍然离开不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笔者期待,更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能响应倡议,捐物、捐款。当然,当我们的确没有足够财力物力时,也不妨用用更多恰当实在的方式,加入到灾区重建实践中,安放爱心,迎接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