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琼粤桂“威马逊”台风灾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调拨棉被运抵正处于三伏天的灾区受到质疑。中国红会赈济救护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棉被作为生活必备品,红十字会不会因质疑而受到影响,不会停止往灾区送棉被。
此时的海南、广东、广西灾区正值三伏酷暑,受灾市县普遍达到35摄氏度高温,三伏天送灾区棉被,再一次将红会推向了媒体舆论的风口浪尖。于此重大灾情发生后,本应是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关键时刻,却因一起“夏送棉被”事件产生了一场口水战。关于红十会的新闻,本来听来负面新闻的多一些,严格来说是吸引眼球的负面多些,一个“郭美美”就弄得人们见着红会就想开骂。
数千床棉被送抵35度高温的受灾地区让公众“吃惊不小”,公众不依不饶追着中国红十字会“往死里打”,而红会则急赤白脸地想要分辩自己的正确和英明。棉被有没有用,在我看来实在是一场无甚意义的论辩。棉被当然有用,而且还能一物多用。三伏天送棉被之所以挨骂,在于不少人把个人的经验等同于全部的社会生活。这样一来,一些网友“经验等同”,看似很有说服力,实则有点以偏概全。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大,山区的灾民房子没了,夜晚潮湿寒凉,对于露天过夜者来说,棉被显然是不错的垫背和搭身物品。中国红十字总会一位负责人回应说,从救灾经验来看,棉被确实是一个保留项目,即便在夏季,经常给灾区调拨棉被也较为常见,舆论质疑缺乏对救灾知识的了解。
但问题是,棉被的确虽是救灾的标配,但救灾不能程式化,有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灾民最需要的东西。救灾本就是救急,我理解这里的“急”,首先是要确保灾民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不能本着“能用”的标准,甚至是“日后能用”的原则去调配赈灾物资。救灾的前提,是掌握并尊重当下灾民最急需的物资信息。
于是“暑天送棉被” 被过分解读。从近年的救灾实践看,与现阶段救灾需要和群众期待相比,救灾物资储备不足、方式单一、品种不够丰富、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仍较突出,且市场在救灾物资储备中发挥的作用还较薄弱,全社会参与减灾救灾的认识和协同性显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