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佳节,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诗弄墨,赞美爱情的时刻。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愿执子之手,弦歌问情,望尽繁花落尽——再浪漫不过。对于现代人而言,尽管已无花间月下般的吟诗赋乐,却仍是表达爱情的最好机会,然而,这份浪漫却好像只属于80、90后的一代,电影院、游乐场、旅游景点……处处回响的都是年轻人的欢声笑语。那么,我们的父母一辈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是怎么向恋人表达爱情的?
【一眼情缘 相知相爱】
70年代,那个时候的爱情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父母是经人介绍才认识的。”一位名为“andy华”的网友告诉记者,“我父亲说,刚见到母亲的时候,心里一动,很快便喜欢上了她,就像‘一见钟情’一样。那个年代人们很朴素,都不敢张扬表达自己的爱情,甚至走在大街上也不敢牵一牵手。见面后不久就是七夕,父亲把自己打工俭下来的钱给母亲买了一条手链,母亲很高兴,之后不久他们就结婚了。前后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但却对对方恩爱有加。那条手链——我母亲还一直保留着呢!”
【同甘共苦 终成爱侣】
80年代,正是国家改革开放,年轻人勇于打拼的年代。那个时候,年轻的张先生出来打拼,认识了同在一间工厂打工的小玲。慢慢地,两人在工作中产生了感情,并确立了恋爱关系。打拼的日子虽然过得很辛苦,然而,感受到对方的关爱,两人都坚持了下来,不离不弃。
“至于说到七夕嘛,说真的,虽然那时的观念已经没那么落后了,但这样的节日并没有什么人在意。倒是我的妻子,特地做了一件衣服,在七夕那天送给我,让我高兴了好几天。”
现在张先生和妻子在霞山开了一间花店,孩子们也都纷纷上大学了。日子虽然不算赋予,但是过得很滋润。
“看到这些天来买花的年轻人,让我回忆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希望他们能够珍惜自己现在的爱情吧。”张先生如是说。
【父辈告诫:七夕要轻形式重内容】
与现代的年轻人相比,父母一辈的爱情或许含蓄了些许,却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那么对于现在年轻人过七夕的方式,父母们都有些什么看法?他们都有些什么建议呢?
记者通过qq随机采访了一些网友,通过这些网友,记者了解到,现在父母一辈大多对年轻人过七夕的方式持赞成态度。有网友表示,情侣、夫妻之间要会享受生活,懂得生活,适时的通过节日来增加感情。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条件选择多样的形式来过七夕。也有网友表示,现代的年轻人过七夕,希望是有意义点,而不是注重形式,要真正为对方设身处地想真正需要什么,有能力最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帮他们完成,也借着这个节日,为他们的爱情做个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