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各单位都相继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大家都开展了相互批评和自我批评,既红了脸,也出了汗,在一定程度上排了毒。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不是仅靠红一次脸、出一次汗、排一次毒,就能得到彻底地解决。只有认真抓好落实教育实践活动的两个关键环节: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并巩固下来、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做到彻底排毒,清除“四风”病灶,走实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
整改落实务必要坚持做到下真功、举实措。整改要的不是做表面文章,要避免花拳绣腿、出虚招、放空炮、无实效。要实实在在地花一些心思,打实打好每一步整改动作,坚持打出实效,才能够真正起到转变党员干部作风的作用。要打实整改动作,就必须要认真做到“四要”。一是要明确整改目标。认真整理查摆问题,把查摆出来的问题一个一个地罗列出来,进行分门别类地梳理,建立起条款清晰、内容详实、简明扼要的整改台账。既要做到全面覆盖,也要突出重点,清晰地锁定整改目标,打实打好整改基础。二是要制定好整改措施。制定好整改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务必要认真抓实抓好。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整改目标和任务,一项一项地提出整改方式方法,把整改措施明确具体化。同时,该怎么改,也要多听听普通群众、党员的建议,确保制定出的整改措施可操作、能落实、有实效。三是要规定整改期限。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给整改落实制定一个期限,明确好到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目标,以防止整改遥遥无期,不见踪影。四是要落实责任到人。要把整改任务具体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其分管领导,把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人人有整改任务,个个有落实目标,确保整改能够扎实有序地推进,真正落实到位。
建章立制务必要坚持讲实效、重实用。制度建设不在于多,关键在于实用、管用。因此,建章立制一定要立足实际,以解决具体问题、突出问题为出发点,确保制度建设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切实管用为原则,增强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和效力性;以巩固深化活动成果为落脚点,推动制度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让规章制度不断更新、完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可行管用,更加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具体到操作环节上,做好建章立制就是要抓实“废、改、立”这三项工作。要点是:要先对已有制度进行集中梳理,对那些不适合实际需要、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的规章制度,要坚决予以废止;对那些经得起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规章制度,要继续予以执行;对那些不够完善的规章制度,要精心辩证取舍,取精华去糟粕,及时完善和补充;然后,要及时根据形势发展和部门工作的需要,对一些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抓紧进行研究,建立起新制度,解决好制度“缺位”问题。也只有这样,制度的“笼子”才能越扎越紧、越扎越密、越扎越牢,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四风”的漏洞。
制度落实务必要坚持严标准、动真格。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建设决不能单单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种摆设,非但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反而会让思想腐败份子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甚至会引发更多的人仿效,使“四风”问题严重化。只有坚持严标准、动真格,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从严落实制度规定,坚持做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不允许有人搞特殊,才能坚决维护好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才能彻底打消一些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和观望态度,正风肃纪,形成威慑;才能让划定的“红线”无人不敢踩、标明的“雷区”无人不敢闯,架设“高压线”无人不敢摸,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硬规矩”、“硬约束”。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长期自觉行动,热情真诚为人民服务,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