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市7个镇入评“全国重点镇”,媒体热议,但多数镇干部十分平静,一冷一热之间,看出了眼光差别。
重点镇是一种战略布局。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思路,那就是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这“四化”集中体现在镇一级的发展水平上,在各地实践程度不同,要推动全局就要抓住龙头,重点镇的布局,就是龙头,把重点镇建设好,有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四化”才能快马加鞭。
布局适应改革发展需求。多年来中央和省市的项目资金下达,都是一级一级往下走,究竟落到哪个镇,目标不明确,尽管采取了竞争性申报项目等办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也缺乏科学性。有了重点镇的存在,基层面上的情况容易掌握,上级项目资金的落实,就有了重点、侧重点和一般的区分,能够统筹兼顾,让项目资金的投放更加科学有效。
必将在深化改革中发力。重点镇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等改革措施同频共振,随着人口聚集,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各种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引发民生领域强劲发展,必然进一步对宏观政策、项目资金提出迫切要求,任何人为的阻碍、制度的约束,都会在民意聚集下被逐步冲破,为基础性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等发展释放巨大活力。
深化认识要成为自觉。在国家推出重点镇的基础上,在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集中流向上,重点镇要高度自觉,顺势而为,才能抓住机遇,谋求跨越发展。不摆脱等、靠、要的传统思维,就发挥不了主动性,就不会有深圳奇迹、华西村的神话。坚持用改革的眼光看待重点镇的定位,积极主动抢抓机遇,才能会聚各方力量,推动自身发展。
总之,国家推出重点镇,是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县域经济摆脱困境的需要,是基层民生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更是发展战略,有了这种思维和眼光,重点镇的建设才会面临历史难得机遇,重点镇的作用才会日益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