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我市举行2014年“扶残助学工程”助学金发放仪式,资助今年被高等院校录取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圆大学梦,助学金标准分别是本科生3000元、大专生2000元。据悉,今年全市将有100多名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获得资助,助学金发放工作将陆续展开。(8月21日《湛江日报》)
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帮助,一直引来大家的关注,尤其是他们的读书问题,出于身体的特殊状况和家庭原因,如何让他们在青春年华接受更好教育、实现自身大学梦,更是牵动不少人的心。我市对这些特殊群体发送“扶残助学工程”助学金,让他们更为顺利地接受高等教育,体现出政府帮助特殊群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利于共建良好的扶残助学风气,为这类特殊群体送去了夏日的清凉。
应该说,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进行资助,确实解决了他们不少生活困难和问题,缓解了他们读大学的费用之忧。但是,依笔者之见,“扶残助学”仅仅依赖于给他们送去“爱心资金”还不够,还应建立长效机制,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日后为社会贡献、反哺社会。
事实上,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补给,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关注。在某些场合,一些人总会对残疾人士“另眼相看”,这让他们得不到公平的对待,也或多或少让他们心里承受不少精神压力。在他们读书阶段,相关部门也应该不忘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变化,及时找出问题并化而解之,给他们创造更优的成长环境。当然,还应该积极关注他们的读书过程,为他们送去更为科学更为准确的读书指导和建议,甚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把“扶残助学”工作做得更细更人性化。
“扶残助学”贵在建立长效机制;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愿你我齐努力,一起关注“扶残助学”,为“扶残助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