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挂任单位共筹集帮扶资金167万元,发动外出老板、党员群众筹资2900多万元,帮扶困难户940多户,推进村集体经济项目176个……这一个个成效,来自吴川市党建工程“十个一”活动。(9月1日《湛江日报》)
相关报道以《“第一书记”都干了些啥?》为题,报道了吴川优秀年轻干部挂点194个村(社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定期驻村调研,兴办惠民实事。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例子,反映出“第一书记”为挂点地“干了啥”。诚然,“第一书记”在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解社会矛盾,改善基层民生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不少重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笔者认为,看“第一书记”干了啥,不仅要在经济数据和民生设施建设上进行反映,更应该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第一书记”干了啥的最重要指标。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社区基层开展党建工程“十个一”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生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
选派“第一书记”到基层挂点,初衷就是为了让其当好党建工作指导员。农村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第一书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指导挂点地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这过程中,必须了解群众的真正需要是什么,群众的期盼到底是什么。不要闭门造车,而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多与群众沟通,只有这样,所办之事、所尽之力,才能转化为农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只有突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在我市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程度还不高,因此“第一书记”在新农村建设中任重而道远。深入挂点,既要抓好经济建设,当好经济发展的领航员,又要着力生态文明村建设,当好农民文明的教导员。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建设出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两种角色的“扮演”和“切换”中,都必须以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不要只盯着集体经济增加了多少,而要下基层了解群众人均的收入增加了没有,幸福感提升了没有;不要只盯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了多少,而要下基层了解群众对相关设施是否满意,对设施是否真正发挥作用进行了解。
到基层挂点指导,以党建推动发展,是决不能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的,是决不能以数据和建设衡量群众满意度的。要问“干了啥”,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请真心诚意倾听群众意见,客观真实地获取群众满意度的反馈,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第一书记”工作的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