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科举制度是古代我国文人取仕的创举。据专家研究统计,我国自隋朝开科取士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为止,全国一共只有700多名学子脱颖而出,高中状元,可见如凤毛麟角,万里挑一。科举制度严格公正,不分出身贵贱,为具有真才实学的穷苦寒士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考中状元者才貌双全,为当时的政权统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等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传为佳话,这种民间传颂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自然而然地形成独特的状元文化。
在清朝260多年中,广东一共出了三个状元,吴川的林召棠是其中一个。林召棠还是粤西唯一状元。他十八岁中童子试(即秀才),被当时的学使姚文田誉为“海滨俊才”。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林召棠参加殿试,道光帝阅卷后十分欣赏,用朱砂笔批下:“今科得一佳元。”林召棠被钦点为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林召棠文学造诣深,擅长吟诗作对,演绎出很多传奇。相传,道光帝曾经出对:“十口心思,思文思母思妻子。”林召棠当即答对:“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相传,他回乡省亲途经苏州时,衣着朴素,十足“落第书生”模样,当地人看他不起,有意考一考他,借口新建关帝庙尚缺一副门联,请他即席挥毫。林召棠欣然应允,提笔直书:“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士子尽寒心。”一语双关,众人叹服。
林召棠一生甘于淡泊,自奉俭朴,自撰《治家格言》以教训儿孙,其中有“日食饭当思耕田人之苦,日着衣当思织布人之劳”的警句,并自刻印章为“我是耕田识字夫”。林召棠著有《心亭亭居笔记》,诗文清丽。清代出版一本《万花谷》,专载清代翰林班诗词,林召棠之作被选入多篇。《高州府志》、《吴川县志》刊有多篇林召棠诗作。肇庆七星岩现尚存“状元碑”,是林召棠亲笔书写的五言诗,诗文精彩,笔致秀美,深受中外游客赞赏。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状元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国内建起状元博物馆、状元文化博物馆,各地争相成立状元文化研究会。据考证,中国状元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省休宁县旧县衙遗址。黄山、南京、渭南、广州、重庆、南通等城市建起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肇庆、贵州凯里、湖南宁乡等地争相成立状元文化研究会。
吴川市对状元文化的研究也很有成效。林召棠在吴阳镇霞街的故居,是重点保护文物。近年,吴川着力建设文化强市,全面研究状元文化,挖掘状元文化。去年成立的吴川文化研究所,致力研究状元文化,学者相继出版《斗南一老:岭南状元林召棠传》、《状元林召棠》、《林召棠传》等著作。吴川有一个论坛冠名“状元第论坛”。吴川市对状元文化的研究,擦亮了吴川状元之乡的品牌,大大提升了吴川的知名度,推动了旅游业发展,为吴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肩负状元之乡百万人民重托的吴川林召棠状元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将对吴川的状元文化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积极挖掘和传承状元文化,将进一步擦亮状元文化品牌,大大提升吴川状元之乡和吴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知名度,并把状元文化精髓系统地展现出来,增加社会的认同感。
研究林召棠状元文化,要把状元文化与发展经济、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发状元文化产业,深度开发与状元有关的古迹,让每一位来吴川旅游的人,通过拜谒状元故居,进一步了解吴川的人文底蕴,读懂吴川的风土人情。
研究林召棠状元文化,还要大力宣传弘扬林召棠“立志报国、刚直不阿”的精神,大力宣传弘扬林召棠“淡泊名利、谦恭俭约”的品格,进一步传播正能量,激励吴川人胸怀大志、殚精毕力、振兴中华的大志,激励吴川青少年刻苦读书、奋发向上,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研究林召棠状元文化,更要用状元文化和状元精神引领和促进吴川经济发展和腾飞,万众一心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四个文明建设、文化强市建设、教育创强工作和“三宜”城市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