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闻县农村残疾人种植实用技术培训“农技校”正式开班,来自全县100名种养大户的残疾人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11月6日《湛江日报》)
残疾人,是社会上一个规模不小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否安居乐业,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社会民生事业的建设,也事关社会幸福指数的提升。由于生理缺陷,残疾人在生活、求学、工作等诸方面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压力,常常需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尤其是农村家庭贫困的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更大,生存状况堪忧。可以说,尊重、关爱和扶助残疾人,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社会良心的彰显。为了帮助农村残疾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徐闻县残联很给力,建立了“农技校”,对农村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种植实用技术,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做好保障。这样的扶贫模式比较新颖,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给农村残疾人带来了福音。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踏入社会,残疾人最需要什么?诚然,残疾人需要物质上的给予,也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可是他们更需要技能上的帮助。残疾人只有掌握了谋生的技能,才能真正地免去生存的后顾之忧,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优越的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残疾人的扶贫模式,不管是政府有关部门,还是社会各种慈善机构和爱心公益团体,仅局限于“输血式”扶贫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造血式”扶贫,多些开发“造血式”免费扶贫项目,大力培训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需要指出的是,“造血式”扶贫应基于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他们“量身打造”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从容自如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笔者有理由相信,当扶贫的智慧之门开启后,产生了将是脱贫致富的“马太效应”,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众带来真正的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