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正在某食品博览会上品尝黑龙江五常大米。 CFP 图
但是,什么样的米可判断为五常大米,如何区分五常大米和其他大米?不管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五常市当地的行业标准,都未对五常大米进行详细认定。
事实上,无法鉴别“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现象在农产品中较为普遍。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成立“双打”(“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重点地理标志保护粮食及加工品原产地检验鉴定技术研究公益项目,由深圳市质量检测研究院承担,其中一项便是建立五常大米的产地鉴别方法。深州市质量检测研究院食品检测所副所长郑彦婕介绍,课题组任务之一,便是找出五常大米稻花香的原产地特征,并形成实施规范。“现行五常大米标准中,没有特征性的指标。是不是稻花香,当地的种植专家和有经验的稻农可以评经验分辨。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一眼看出 仅停留在人为感官上,还没有形成量化标准。”
郑彦婕透露,目前,该课题已接近尾声,当然,正式的实施规范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对于执法人员而言,没有法律规章依据,哪怕明知被侵权了,也无法维权。
维权困境:产地打假经验几乎零
在北京,两次摸底后,维权组找上市场管理方办公室,打算沟通维权。但是意外发生了,经营户和维权组吵了起来,硬说自己卖的是真货,甚至叫上社会人员将维权组一行堵在2楼办公室。“当时最坏的打算,就是从2楼办公室跳下去。”何广铭事后回忆仍心有余悸。
好在事态没有继续恶化。最后,维权组带上律师,将3家涉嫌假冒的经销商告上法庭。
有了这次经历,此前模糊的维权思路也逐渐清晰:维权要从易到难。他们此次告上法庭的3户商贩,就都是从包装上看就存在假冒嫌疑。
“事实上, 五常大米 商标已经注册了8年,但坦白说,之前因为五常大米根本就没愁卖过,我们也并没有想到要利用 注册商标来维权。”何广铭说。
根据五常市大米协会提供的《商标注册证》显示,“五常大米”四个字为法定注册商标(产地证明商标)。注册人为“五常市大米协会”。换句话说,除了五常市大米协会认可的企业或当地农户,任何团体或个人在商品包装上标注“五常大米”四个字,都属违法行为。
在四地市场,维权组一行皆未查到公然冒“五常大米”商标的行为,但是,打着“五常御贡”、“五常特产”、“五常基地”字样的包装各地都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有查包装袋上的生产厂址。如果连厂址都不是在五常的,那假冒的嫌疑就非常大。在北京,我们现场拨通一包装袋上的厂址电话,打过去半天没人接。”何广铭告诉澎湃新闻。
摸索出基本思路,12月1日,维权组一行返回五常市,汇报、休整。12月8日,继续由何广铭带队,出发前往上海。
有了之前在北京的摸索,接下来的行程通畅了很多。这一次,一下飞机,何广铭一行便直奔上海工商局办公室。上海市工商局也热情接待,召集相关处室,以及闸北、杨浦两区工商负责人,双方各抒己见。
“事实证明,沟通真的很重要。”澎湃新闻看到,何广铭和他组员的记事本上,都一条条罗列着上海工商的发言要点。怕忘记了,何广铭还特意在本子上划上红线,表示“非常重要”。
12月9-10日,澎湃新闻随同维权人员暗访上海真新粮油批发市场、上海农产品批发中心市场以及嫩原综合批发市场。重点还是查找包装有明显侵权嫌疑的商户。
12月11日上午,五常一行将暗访到的7家有侵权嫌疑的商户详细反馈给上海市工商局。12月12日,工商部门执法人员、市场管理人员对部分粮油批发市场开展集中整顿,共下架涉嫌假冒“五常大米”500余公斤。目前正在对有关违法行为作进一步调查处理。
12月12日当天,维权组通过律师在天津起诉2家侵权商贩。
12月13日,维权组在沈阳起诉2家侵权商家,并向当地食药监局投诉2家。
“这一路走下来,我们发现,地理产地保护产品的维权在现实中几乎无经验可循。”何广铭告诉澎湃新闻,出发之前,他特意搜索过产地保护商标的侵权案例,结果一无所获。上海市相关管理部门也透露,事实上,产地保护产品维权非常难。一来很多产地保护产品,权利人是谁并不清晰,二来即使有权利人,现实中也遭遇举证难等一系列问题。前几年,江苏盱眙到上海维权,曾起诉一家商贩侵权,但最后因为难以取证,最终原告方撤诉。而在市场实践中,即使是管理部门,也曾遭遇“被反咬一口“的情况。
规范难题:定位中高端市场,但哪里都有卖
“这趟维权,走下来,应该说看到市场的情况比我们想象中好。”何广铭告诉澎湃新闻,出发之前,对于五常大米市场到底有多乱,他们并不是太了解。四座城市走访下来,他们发现,上海的市场管理相对做得最规范,而五常大米的勾兑现象,主要发生在中低端市场。
比如,在天津,商户反馈的情况是,当地3.6元/斤以下的五常大米都勾兑过,而且勾兑的重灾地在社区菜场。在五常当地的水稻加工厂,普通五常大米的成本价为2.3元/斤,加上运费、摊位费、管理费等各项支出,外省市一级批发市场至少要卖5-6元/斤以上才够保本。但是,市场的实际情况是,3元/斤以上的大米,在批发市场以及菜市场,基本就卖不动。
五常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五常市共有210万亩水稻田,亩产水稻1100斤,水稻总产量为115.5万吨,按精加工50%的出米率(今年实际触目率要相对更高),今年五常大米产量为57.75万吨,合11.55一斤,全国人均不到1斤。
“这样的产量、质量、成本,对应的就是中高端市场,但是现状是五常大米在各个市场都有卖,自然就容易出现各种乱象。”
另一方面,何广铭说,此次维权,也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怎样规范五常大米这个行业。
比如,在沈阳,维权组发现,此次五常大米勾兑危机中,因为离五常最近,沈阳受到的影响最大,销量甚至减少了三分之二。“很多企业或者个人,索性就直接到五常订货,直接让从五常发货。”
12月15日,刚结束维权行,何广铭便开始五常当地物流企业的走访。他发现,批发市场的萎缩,还与物流的发达有关系。按照五常当地的报价,百斤以上的大米,每斤1-1.17元的运费,就能送到全国大多城市消费者的家门口。产销对接的情况越来越多。
但是,到12月18日,何广铭统计下来,真正通过电商运出五常的大米,占比不到1%。剩下的大米呢?
“以前,五常大米一直不愁卖,大多米靠团购就能解决。这也使得不管企业还是政府,市场观念并不太强。但是自八项规定之后,团购基本没有了。这就倒逼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对于政府来说,除了打假,如何规范五常大米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何广铭说道。
据悉,按照五常市政府目前的思路,在外省市维权结束后,当地将加强五常大米的行业规范。比如规范“五常大米”商标使用的授权,不是本土企业不允许使用“五常大米”商标,加强产销对接、产销互动等。此前,政府还考虑过整合中小农户,包括引进央企,都以失败告终。“说不定,这一次危机,也会成为我们整合的契机。”何广铭说。
不过,这样的规范也并非一劳永逸。一不愿具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这样的规范有比较浓重的地方保护色彩,就像阳澄湖大闸蟹,其规范模式也是政府通过协会聚拢旗下蟹企。最开始的时候,也基本只有本地企业才能入会,但随着大闸蟹这一行业的逐渐发展,阳澄湖也出现诸如不同产地协会打架,甚至最终失控的行为。“五常大米想通过授权来规范市场,就只能通过协会来做,但实际上,哪怕是带着政府背景的协会,也难有号召区域内所有企业的能力。”该人士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