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前提
吴川是文化名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根据吴川县志记载,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名吴川,距今1400多年。吴川人才辈出,文有状元林召棠,武有李汉魂、张炎将军等,名人俊才层出不穷。吴川是中国诗词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文化沉淀深厚,鉴水养育了欧豪年这样的诗书画泰斗,其余的诗词家、书画家、艺术家更是如数繁星,纵观吴川境内,至今还未有一条和本土文化相匹配的书法碑廊,实属遗憾。相比一些城市一些寺庙都有碑廊,吴川在这方面的文化建设犹显寒碜。为填补这一空白,传承吴川书法文化艺术,宣传吴川本土文化,本人经过在江心岛实地考察,发现在江心岛西北边的防洪堤围处可以开劈出一条书法艺术碑廊,不仅可以弘扬吴川文化,还可以增加江心岛的文化旅游景点。
客观条件
吴川江心岛是吴川集休闲、体育、文化、商业、娱乐于一体的风水宝岛,四面环江,总面积超过400亩,生态环境优美,江心岛的牌楼上还有前广东省委书记谢非题词:“文化岛”,揭示了江心岛的建岛方向——即要将江心岛建设成一个“文化岛”,主打文化产业。
观光的游客不难发现,在吴川江心岛西北岸,有一堵用于防止水土流失的混凝土结构围墙——内堤围,堤厚约半米,高约2.5米,起于江心岛放生台侧,止于“大家来”大排档旁,长约900米。内堤围的外边,还筑有一条高于正常水面约一米的堤围——外堤围,内外堤围相隔约6米,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宽约6米长约900米的宽阔走廊,用于保护内堤围,也可供游人驻足流连。石碑的载体,就是这堵高约2.5米的内堤围的外侧壁面。
历史背景
江心岛经过吴川市政府统一规划,现已建有众多体育运动、休闲娱乐设施,比较有影响的文化设施是雕塑园,泥塑是“吴川三绝”之一,这是文化岛中重要的本土文化元素,除了这个雕塑园之外,别的设施都是大众化的了,没什么地方特色可言,因此,打造一个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书法碑廊就显得很有必要,书法碑廊与雕塑园遥相呼应,彰显“文化岛”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响应吴川政府提出的“传承历史,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努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的有力举措。
碑廊建设
由名人、名家、书法家题字、书法等多种多样文体构成碑廊的主体部分,以吴川文化为主,诗词歌赋并存,利用现代碑刻工艺将作品转化为石刻艺术。因放生台附近部分已被用作吴川冬泳协会的活动基地,故碑廊只能从吴川冬泳协会旗杆处开始,延伸到东南侧,全长约700米,以普通大理石板1.6米乘0.8米计算(板与板之间间隔50厘米),可以镶嵌书法作品500多幅,石碑的顶部,可以用铁皮搭建一个一米宽的雨檐,以避风雨,观光走廊靠水一侧,可以在原有的外提围的基础上加建高一米的铁杆护拦,以防访客失足落水。碑刻的墙体用白色油漆进行粉刷,使黑色石碑看起来更加醒目。走廊上的杂草垃圾全部铲除,对走廊进行定期清洗,使走廊保持整洁卫生。碑廊建设如由政府立项则幸甚,否则经费将全部向民间个人或企业筹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鉴水碑廊”建成后,与放生台广场遥相呼应(走廊相通),大大丰富了文化岛的文化元素,为人们带来了一场文化盛筵,将成为吴川文化旅游的新景点,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笔丰硕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