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州市流沙边防所民警主动深入辖区各所学校,走上讲台,充当“小老师”、“交通员”、“小教官”等多种角色,以实际行动关爱辖区学生成长。活动中,雷州市流沙边防所民警主动走进校园,结合校园安全形势开展安全防护常识教育,并在学生上下学的主要路口,为学生进行监护及交通疏导,确保学生安全返校、平安归家。(1月14日《湛江日报》)
读罢这则消息,笔者陷入了深思之中。有一次,笔者劝阻一位正要攀爬交通护栏过马路的小孩,他竟然说:“攀爬交通护栏过马路我已经习惯了,只要小心些,是不会有事的。”或许,他的话说出了不少未成年人的真实想法——违反交通规则往往并不可怕。然而,交通事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很明显,这次违反交通规则侥幸过了马路,并不等于在以后类似的行为中也能平安无事。可怕的是,个别未成年人对交通规则的不敬,容易感染同伴,造成负面影响,埋下更多的交通安全隐患。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未成年人对交通规则并不陌生,但他们却常常陷于“知易行难”的困境。无疑,让未成年人走出这种困境,我们要多尽担当——除了学校强化教育外,社会和家庭也应多些作为。雷州市流沙边防所民警主动深入辖区各所学校,引导学生平安出行,这就彰显了社会的教育作用。应该相信,我们社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开展类似活动,未成年人就容易保持对交通规则的敬畏。而身为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更应以身作则,为未成年人安全出行树立好榜样。遗憾的是,一些家长的表现却令人失望。1月14日《湛江日报》另有消息说,1月10日15时许,3位家长为图方便而不顾安全,带着小孩穿越车流量较大的人民大道。他们越过路中防护栏后,横穿马路,不少过往车辆被迫紧急减速。在笔者看来,这些家长的行为,无异于送孩子入“虎口”。
说到底,各方多尽担当,未成年人才会敬畏交通规则,安全出行的理念才会内化于他们的心灵,外化于他们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