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 ,寒假即将开始。一些父母除了督促孩子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爱给孩子“加班加点”,报各种补习班,寒假俨然已成为“第三学期”。有关专家认为,让孩子整个寒假都“泡”学习上不利孩子成身心健康,不妨给孩子适当布置一些“家务作业”。(1月27日《湛江日报》)
如何让孩子的寒假过得更有意义,又成了老师和家长们关注的话题。笔者赞成专家观点,不应让孩子整个寒假都“泡”学习上,不妨给孩子适当布置一些“家务作业”。同时,笔者还以为,寒假,除适当布置一些“家务作业”,还应多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由此,笔者不禁想起邻家那14岁的男孩。逢假期,他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偶尔也会帮着妈妈卖水果。她妈妈说:“假日孩子帮助父母看摊,能够感受到父母平时的辛劳,加深与父母的感情。”对此,笔者深以为然。应该说,孩子尽己所能,帮助父母做做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这种的活动,能磨炼孩子心性,能够让孩子更早地体验和感悟生活的内涵和意义。有报道说,国外很多孩子,就常常参加这类社会实践。例如,美国学生的假日生活往往是参观银行和警察局、学做面包、到医院去照料病人、到湖边去清理垃圾等,让学生们熟悉社会,养成社会责任感;韩国小学生的假日生活通常是由学校组织旅游或爬山、游泳,以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吃苦来培养“坚韧”的民族气质;日本中小学生假日生活常常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学生参观博览会,或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比赛,参加各种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俱乐部,到海边和山间“合宿”,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
可以肯定的是,假期给孩子适当布置一些“家务作业”,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多动脑子,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值得一提的是,假期给孩子适当布置一些“家务作业”,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道理不少老师和家长也是明白的,可他们往往就是下不了决心让孩子放下沉重的课业“包袱”。笔者期待,孩子即将开始的寒假能多接地气。为此,身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勇于放下自身的思想“包袱”,在孩子完成适量课内作业的前提下,创造更多条件,让孩子趁着寒假磨炼自己,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