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说读书好,读书却要吃饭先。
刚才,从直接领导到各路专家,对于“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命名5年来的丰功伟绩,对于辉煌的昨天与美好的明天,作了全面深入的总结,热情洋溢的展望。高端大气上档次,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方法论,当然,也刺激了我的海鲜美食欲。
从去年下半年,我开始不自量力地重新注释论语。所以今天就结合传播学,讲几句“孔夫子与海鲜美食之都”。
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72,却只有一儿一女。儿子名叫孔鲤,鲤鱼的鲤;字伯鱼,鲤鱼的鱼。你说孔子做春秋,删诗经,学富五车,为什么给唯一的儿子起名叫个“鱼”?因为那条鲤鱼是鲁国国君送来的,孔夫子很重视这件事情。
中国的鲤鱼文化博大精深,距今三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就发现了鲤鱼的骨骼。现在欧洲人吃的鲤鱼,是13世纪从我国传过去的。鲤鱼跳龙门,至今还是向善向好出类拔萃的象征。
可见孔夫子是用一个“鲤”字揭示了重大的文化主题,从自己的儿子开始了海鲜文化的传播。
至于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的理论,在当时或许有“舍生取义”的意思,今天则完全不同,黑熊、棕熊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吃不得。而鱼却是海鲜美食的中流砥柱。
“克己复礼为仁”。大家知道,孔夫子最讲“礼仪”。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语》里面,“礼”字出现74次,而“食”与“吃”两个字出现了71次,可见孔夫子对于饮食与饮食文化的重视程度。
而且,《论语•乡党》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总纲之下,详细论述了与美食烹饪密切相关的十一大原则:1、鱼肉与剩饭变味了不吃;2、颜色变坏了不吃;3、味道发臭了不吃;4、烹饪的火候不对不吃;5、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6、切肉的刀工不规范不吃;7、酱料配得不对不吃;8、买来的假酒和干肉不吃;9、吃不完的姜可以不撤继续吃,但也不多吃;10、肉的分量不能超过粮食的分量;11、酒可以不限量,只要不醉就行。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伟大的孔夫子早在2566年前就开始了自己的美食研究与美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可谓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光。
此后,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唐代与外国饮食文化大面积交融,引进了菠菜、葡萄、西瓜、安石榴、胡椒、沙糖,到了宋代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已经是是920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国”。
就海鲜美食而言,海鲜更是必不可少的食材与美味。仅仅“鱼”字在《诗经》中就出现26次。渔猎既是生活的必须,又是祭祀的佳品,直到引申为丰收富裕的象征和婚姻配偶的象征。《诗经•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炰鳖脍鲤。”翻译过来是:“摆出美酒各位好友请赏光,有切丝鲤鱼清炖甲鱼汤。”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今天的交流研讨,上升到中华饮食文化、海鲜文化传播的高度来认识。在宣传湛江的同时,意识到我们的事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唇齿相依,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息息相关,意识到擦亮“中国海鲜美食城”的品牌是每一个湛江人的责任与光荣。
“民以食为天”,湛江以海鲜为名片。中国是五千年礼仪之邦,湛江是中国的南大门,而孔夫子又恰恰是饮食礼仪的开创者与传播者。他说:“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意思是遇到丰盛的酒菜招待自己,一定要改变表情而且站起身来表示谢意。所以,我提前感谢即将开始的、主办方精心提供的具有湛江海鲜特色的晚餐。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