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身边的朋友跟笔者聊起这样一件“小”事:自己没有评上年度先进工作者,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被打了折扣,甚至单位一些重要会议和活动因为没有“先进”的头衔而被拒之门外。朋友心里面十分委屈,一个“先进”竟然带来这么多的“特殊”待遇。
这让我想起来最近的网事。近日,扬州一所小学从2015年起将取消传统的“三好学生”,用另外一套新的学术评价标准取代。新标准叫做“种子学生”,在家里做家务、读报等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都能获得“种子”称号,集齐一定数量“种子”的学生,还有机会和校长共餐。
就这两件事,简单来说就是谁表现得好、获得表扬,便比其他员工也好、学生也罢多了不少额外的机会。毫无疑问,这种机会会让这些“先进”欢喜,因为他们获得了优厚的待遇,让其他人羡慕得很。应该说,对这类“先进”进行表扬、表彰甚至给予一定的机会奖励,可以理解,有利于树立典型,引导正确学习先进,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在这个角度,笔者赞成类似的做法。
但在另一个角度,没有获得表彰或者平时表现一般的员工、学生便因此少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如果学校、单位只关心“先进”而忽视了“后进”,不难判断这将不利于“后进”成长。要知道,“后进”经过自身不断努力同样能够成为先进的代表,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永远保持“先进”。
依笔者之见,我们既要树立好“先进”的榜样力量,更要为“后进”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既要重视宣传“先进”事迹,也不要忘了对“后进”的耐心教育和沟通交流,关注“后进”成长。这是说,给“后进”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支持,在日常学习、工作当中多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笔者愿意相信,“后进”也会成为学习、工作的佼佼者,只是暂时未被发现,会有发光发热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