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日从广东省教育厅获悉,在新华社近期报道广东潮州湘桥区“教育验收作假”后,广东省教育厅已于1月30日下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潮州市湘桥区教育创强验收作假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认定该区个别学校在教育创强验收中弄虚作假,并做出对该区“不予认定为教育强区、两年内不得申报教育强区”的处理决定,建议当地政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2月4日《中国教育报》)教育创强事关孩子,系于未来,实在不该弄虚作假,广东省教育厅的处理决定大快人心。而说起来,教育造假这类“儿戏”在我们身边却不鲜见。例如,上级到校了解课程设置情况,一些课程名称学生闻所未闻,学校却教学生说那课上得好;检查组到校检查乱收费问题,明明是学校强行收费,学校却教学生统一口径,说成自愿交费……凡此种种怪现状,不禁让人想起一些教师当初的表现: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套又一套朴素的道理教学生做诚实的人。这言与行相悖的情形,比起叶公好龙的故事,实在要幽默并且深刻得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学生总是活在“造假”的教育氛围中,他们又怎可能“学做真人”呢?值得注意的是,当造假能造出学校领导的“政绩”,造出教师的“成绩”,造出学校的“口碑”时,这些“政绩”、“成绩”和“口碑”势必又加剧了教育的造假行为。如此恶性循环,这些学校已经异化为“黑作坊”。令人忧虑的是,当这些“黑作坊”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向社会时,我们又凭什么去奢谈构建诚信社会呢? 一言蔽之,学校造假是教育之殇。
当前,我省“教育创强”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无疑,这项活动也是一次考试。能不能在这次考试中向社会交出真实答卷,是对各学校的考验。但愿各地各学校,都能以“教育验收作假”被处理为镜鉴,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正视不足,为打造教育强省作实实在在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