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回顾: 假兼职,真间谍
1985年出生的韩某是瓦房店人,曾在某大型企业任职过。失业后,他在互联网上发布求职信息。去年3月的一天,一个陌生的微信用户主动与他联系,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该微信“好友”自称是记者,需要新闻报道材料,叫韩某去某涉军目标附近就业。对方同时表示,只要韩某能提供军事目标的图片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为表示“诚意”,这名“记者”还非常爽快地先给韩某提供了1.16万元的定金。
自此,韩某接下了这份“兼职”。在这名境外人员的指使下,他先按照对方要求进入某单位工作,随后多次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违规进入敏感区域,用手机拍摄了大量某重大军工项目照片,并通过互联网将图片传到境外。去年7月,韩某又在境外“记者”的指挥下,先到北京对国防技术项目推介会现场进行同步录音与拍照,又专程前往葫芦岛拍摄了另一项重要军事目标的照片。短短几个月,韩某这份“兼职”,“底薪”及“奖励”已累计超过了9万元。
去年8月,大连市国家安全局依法对韩某采取强制措施。经查,韩某已向境外人员非法提供重要军事目标照片数百张。
与韩某干着类似高回报“兼职”的还有23岁的张某。今年4月,他在用手机聊天时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的交友申请。对方自称是境外杂志社的编辑,被张某的个人信息所吸引,出于刊发军事舰船专栏报道的需要,想聘请其作为网上兼职人员提供军舰的照片。张某被“兼职”的优厚条件所吸引,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拍摄。
在收到对方给自己的拍摄经费后,张某就按照对方要求购买了专业的照相、传输设备,定期对“辽宁舰”进行观察拍照,俨然充当起了境外“编辑”的“观察哨”。去年6月,为了获取更高的报酬,张某不再满足“兼职”了,他按照对方的要求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设法进入某军工企业,以此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获得更高的报酬。同年7月,张某还按对方的要求,来到北京某航展会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到去年8月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张某已经向对方提供了“辽宁舰”等军事目标照片500余张,其他敏感照片200余张。而在此期间,张某也收取了对方的经费4万余元。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上述两起案件是国家安全机关破获的一系列间谍案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其实,隐蔽战线上的敌情已经显示出,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已将互联网作为策反的阵地,一些年轻的网民成为策反目标。敌人的手法虽然很狡猾,但是其实也是完全可以进行防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