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过后,很多外出返乡过节的民工陆续离开家乡,来到一线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为生活而奔波、忙碌,努力实现自己新一年的人生目标。他们渴望,通过“外出”这个途径,找到理想的工作,拿到多一点的工资,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应该说,在这种“走出去”的模式下,外出打工人员靠着一股敢于拼搏、敢于闯荡的劲头,收获了人生很多宝贵的财富。
但是,这种“走出去”的模式同样面临一些困局。最为明显的是,他们长年累月“走出去”,平时忙着上班、工作,每年回家的次数可谓屈指可数,这必然减少了与家乡的联系,减少了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机会,甚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种种迹象表明,外出打工所要付出的“代价”亦是比较大的。
在这些外出打工人群当中,他们有的具有较强的生产操作能力,在生产一线很有经验;同样不乏技术和管理的精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若能留在本地城市发展,为本地城市的繁荣昌盛而贡献力量,必然能够促进本地城市的发展,成为本地城市发展一道亮丽风景线。而且,对于“走出去”的困局也会产生一定的缓解和平衡作用。因此,科学用好外出返乡人员,于城市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动力。
庆幸的是,不少针对外出返乡人员而举办的专项招聘会、大型招聘会在不少地方拉开了帷幕。政府部门和企业联手在这些招聘会中为外出返乡的民工“量身定制”,目的就是留住外出才人、发展自我。只是,政府搭建了企业和员工双向选择的平台,本地企业由于现实问题未能为外出返乡民工提供理想待遇,员工一些合理要求未能满足,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缺少吸引力,造成企业招聘不到外出返乡民工、外出返乡民工“婉拒好意”的尴尬局面。
在某种程度来说,留住外出返乡民工考验了多方面。企业是否抱着极大的诚意招聘外出返乡民工?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录用到人才,自然离不开具有竞争性的待遇和福利,还有要多些关注员工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归属感。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可以适当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给予企业更多参考指导,引导企业合理、科学地用好外出返乡人员;还应继续联合企业举办更多大型招聘会,给外出返乡民工多些选择的机会。当然,外出返乡民工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扩展知识面,善于创造机会为自己“增值”,相信会在本地城市建设中有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