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周六)晚上8:30-9:30,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拉开了帷幕,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同时参与了这次活动,身边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忘关下电灯和不必要的电器,积极为环保公益活动做出一点努力。
有人言,“地球一小时”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自己一个人关灯或不关灯对节能和环保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可谓无关紧要。于是,“地球一小时”来了,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亦对别人的关灯行为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跟风、作秀之举。
笔者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小时内用电或许并不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当大家做出同样的行动,坚持一个小时内关下不必要的电灯和电器,这里面就有不容忽略的“大数据”了。而且,如果一年之中并不局限于“地球一小时”中的“一小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始终做到节能、环保的基本要求,这才是我们我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地球一小时”时间并不长,但通过“地球一小时”这个公益活动来提高大家对节能和环保的认识,应该是设立“地球一小时”的初衷。在“地球一小时”象征性地关灯一个小时,站在理性的角度似乎还远远不够。
这就是说,“地球一小时”的功夫并不在“一小时”,而在于日常的状态。我们平时是否做到节能、环保的要求,我们平时是否随手关下不必要的电灯和电器,我们平时是否提醒自己多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此说来,“地球一小时”更需要“举手之劳”,需要我们用心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去践行节能、环保的理念。比起“横眉冷对”“地球一小时”,我们不妨端正态度,重新认识节能、环保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行动证明除了“一小时”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