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门槛高,农民“跨界”难
在徐闻,受农民种养传统的影响,种桑养蚕的人是“讲白话”的特殊群体,而种菠萝的则是讲雷州话的群体——两者似乎有着“鸿沟”。
这种“鸿沟”不仅由祖辈的种养习惯决定,也由种养技术和投入成本决定。相比种菠萝,种桑养蚕成本相应高一些:灌溉的用水量大,需要铺水管、打深井、建水塔等基础设施;建设蚕屋标准高,要求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投入也不小;摘蚕叶、养蚕宝宝、捡蚕茧等多道工序,都需要人工,成本自然提高。
因此,即便种桑养蚕效益再好,但因为对技术要求高,缺乏经验的菠萝种植户也不敢轻易“跨界”种桑养蚕,而宁愿在菠萝市场里摸爬滚打。
“农民心中藏着一个算盘,什么有钱种什么,但如果配套跟不上,种桑养蚕也得思量。”市科技局副局长陈祥胜说。
受去年两场强台风影响,今年邱德彩种的菠萝产量低,最高亩产才6000斤(往年能达到万斤),且菠萝果品不佳,拉低了收购价,当地种植户没有几个不亏本的。在曲界菠萝市场上,个头小的菠萝占了多数,当地果农直言不讳:这是台风的“后遗症”。
“如果有人给予技术指导,我没准会试着种一下(桑树)。”邱德彩道出自己“跨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