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先人“集体公寓”树立丧葬新风

2015-04-22 09:56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豆海湛

    “今后,村中先人的骨灰都会安置在这里,不多占用村里的土地。村民如要祭拜先人,只需到这里就行。”16日,在坡头区坡头镇黄泥岭村,该村村干部郑伟清一边指着不远处一间一层高的房屋,一边向记者介绍,该房屋是村里即将投入使用的先人“集体公寓”——公益性骨灰楼。(4月21日湛江日报)

    在我市民政部门的引导和鼓励下,坡头区坡头镇黄泥岭村建起了一座公益性骨灰楼,基本解决了全村近二十年的先人骨灰安置需求,有效地破解了农村用地紧张难题。这一新举措,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丧葬亮点,也令人倍感欣慰和鼓舞。促使黄泥岭村民下定决心作出新改变的重要原因,就是用地矛盾日益突出。若不想办法解决用地矛盾,未来村里不仅没有发展的预留用地,就连今后有新增的死亡人口,也将面临无地安葬的窘境。以何种方式才能有效解决用地矛盾的现实问题就摆在广大农民面前,已经容不得忽视和麻辣了。

    与城市相比,农村由于条件所限,还没有建成殡仪馆,不少偏远村庄只好还在沿用土葬的传统方式。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土葬方式显然极大地浪费了大量土地,导致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局面,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掣肘。可以说,如果农村传统丧葬方式不能进行较大转变,那么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就缺乏活力和动力。

    令人忧虑的是,农村传统丧葬方式浪费的不仅是土地资源,还让后人承受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些村庄由于用地紧张,其墓地相当稀缺,价格不菲,一块墓十几平方米的墓地甚至要花一万元以上才能买到。有人因此专门炒起了墓地,从中牟取暴利。加上传统的丧葬仪式费用,一个先人的土葬费用就要达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惊人数字。由此,笔者经常听到不少农民“葬不起”、“死不起”的忧患之言。可见,传统丧葬方式已滋生了奢靡浪费之风,与社会节俭文明新风格格不入,明显影响到了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在农村建设骨灰存放设施,转变传统丧葬方式,倡导丧葬新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其中的重要意义,革新了丧葬观念,给予大力支持,这是可喜的变化。笔者期待,我市民政部门今后继续通过加大宣传、政策引导、经费扶持等手段,让农村建设更多的骨灰存放设施,全面树立丧葬新风,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也为子孙后代造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国最大吨位纯电抱罐车落地湛江
  • 徐闻“益企办”让菠萝产业旺起来
  • 2025年遂溪县第六届“县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启幕
  • 粤西首城绘文明新卷 廉江以常态长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 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湛江交付
  • 深蓝逐梦启程!“湛江湾1号”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